一、疏散外风剂

一、疏散外风剂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症见头痛、眩晕,风疹、湿疹,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关节酸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以及破伤风所致的口噤、手足拘挛、角弓反张等。常用祛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白芷、白附子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川芎茶调散、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240 g),川芎、荆芥(各120 g),细辛(30 g),防风(45 g),白芷、羌活、炙甘草(各60 g)

【用法】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清茶调下。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解】方中川芎为君药,活血行气止痛,针对风邪引起头部气血逆乱,治头痛效果较好。薄荷、荆芥为臣药,薄荷在方中用量很大,全方偏温,薄荷能清利头目,又能制约大队的辛温药物,防辛散太过;荆芥清利头目,有较平和的散风作用。羌活、白芷、细辛、防风都有辛散祛风、止头痛的作用。分经论治,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头顶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部头痛),细辛散寒止痛又擅长治少阴头痛。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茶性寒,茶可以清利头目,可以制约他药的温燥之性;茶味苦,又制约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还可以利尿以引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与上药共为佐使。全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为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茶清,薄荷),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头痛等属于风邪所致者。

【注意事项】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升发太过)引起的头痛眩晕,不宜使用。本方温燥辛散为主,误用可致肝阳更亢。

[要点:疏散外风基础方剂的组成、主治及用方要点]

消风散《外科正宗》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组成】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 g),甘草、木通(各3 g)。

【用法】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症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风疹、湿疹,是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不绝、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清热除湿之法。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共为君药。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俱为臣药。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养血活血,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全方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疹、湿疹之良方。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注意事项】若风疹属虚寒者不宜用。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要点:疏散外风基础方剂的组成、主治及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