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可概括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纲领。一般病在皮毛、肌腠、经络者属表,病在脏腑、气血、骨髓者属里。
1.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可见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轻易治。
2.里证以脏腑证候表现为主,如心悸,呕吐,腹泻,便秘,不恶风寒,舌苔黄或白腻,脉沉等。里证多因表证不解,病邪入里或外邪直中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
3.半表半里证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脉弦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
1.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功能活动衰退表现冷、凉的特点。可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肢体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机体功能活动亢进表现温、热的特点。可见发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干燥少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太盛。
1.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各型鉴别详见表4-2。
表4-2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鉴别
2.实证是邪气过盛产生的各种临床证候,以有余、强盛、结实、亢进为特征。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证候表现不一,详见风、寒、暑、湿、燥、热及痰饮、瘀血等有关论述。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可概括其他六纲的内容,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1.阴证凡病在里,属虚、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表现的,为阴证。可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晦暗(目光无神),畏寒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滑,脉沉迟无力等。
2.阳证凡病在表,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表现的,为阳证。可见精神烦躁,面红目赤,壮热,气粗声高,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3.亡阴证是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表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可见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等。
4.亡阳证是体内阳气极度衰竭,虚阳外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可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等。
[要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