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状况。脏腑辨证主要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内伤杂病的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以心悸为主的证候。
(1)临床表现:面白无华,神疲体倦,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2)病因分析:多由年老、久病、体弱致心气不足,心脏鼓动功能减退引起。
2.心阳虚证是心阳虚衰,鼓动乏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2)病因分析:多由心气虚发展所致,气虚及阳。
3.心血虚证是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唇舌色淡,脉细弱。
(2)病因分析:多由脾虚、失血、久病、劳心等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4.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兼见心烦,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分析:多由思虑劳心,或热病伤阴,或肝肾阴虚及心,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同时虚火内生,内扰心神。
5.心火亢盛证是指由于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1)临床表现:火扰心神,证见心神不宁,或上炎口苦,口舌生疮,或迫血妄行而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甚者可见狂躁谵语。
(2)病因分析:多由五志过极化火,或过食辛热,或火热内侵引起,心火亢盛,火扰心神。
6.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患者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或刺痛,引及肩臂,时作时止,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则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2)病因分析:多由年老,久病,心气、心阳素虚,复因劳倦,情志,受寒,饱食等,致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痹阻心脉。
(二)肺病辨证
1.肺气虚证是指肺之功能减退,主气、呼吸、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短,语声低微,或自汗怕冷,恶风易感,舌质淡,脉虚弱。
(2)病因分析:多由久病咳喘伤气,禀赋不足或脾虚导致气的化生不足引起。
2.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并见虚热证表现。
(2)病因分析:多由燥热,汗出,久咳伤阴,或痨虫蚀肺引起。
3.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咳嗽,痰白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病因分析:由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致肺系失宣,卫表不和所致。
4.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侵犯肺卫,肺卫不和,以咳嗽为主的证候。
(1)临床表现:咳嗽,痰黄黏稠,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病因分析:由风热之邪犯肺,致肺系失宣,卫表不和,病位重点在肺。
5.燥邪犯肺证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失润所表现的证候。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1)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则胸痛,口、唇、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咯血,尿少便干,苔薄而干燥少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2)病因分析:多发于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胃失和,或风温之邪化燥伤津所致。
6.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1)临床表现:咳嗽,痰多黄稠或脓血腥臭痰,或喉中痰鸣,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分析:多由热邪犯肺,灼津生痰,或痰浊蕴肺,郁久化热所致。
7.痰浊阻肺证是指痰浊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而黏,色白易咯,胸闷或见气喘,喉中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2)病因分析:多由痰湿蕴肺以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常。
(三)脾病辨证
1.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肢倦乏力。
(2)病因分析:多由饮食,劳倦,年老,久病,忧思伤脾所致。
2.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降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脾虚下陷证”。
(1)临床表现:脾气虚证,并有内脏下垂、清气下陷的表现,如脘腹重坠作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2)病因分析:由脾气虚证发展,或久泄久痢,劳倦,妇女产孕过多伤脾。
3.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不能统血,血溢脉外,表现以出血为主的证候。
(1)临床表现:脾气虚并见各种出血,或见便血、尿血、或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
(2)病因分析:多由脾气虚发展或劳倦,久病伤脾,致脾虚不能摄血而溢于脉外。
4.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1)临床表现:以脾虚不运(脾气虚)并见虚寒证,如形寒气怯,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2)病因分析:多由脾气虚证发展,气虚及阳;或过食寒凉,损伤脾阳;或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所致。
(四)肝病辨证
1.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2)病因分析:多由脾胃亏虚,生化不足;或久病失血所致。
2.肝阴虚证指肝之阴液亏虚,失于濡养,及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力减退,两颧潮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见手足蠕动,或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2)病因分析:多由肝火日久,或温病后期伤阴所致。肝阴不足,则肝及头目、筋脉失养,同时虚火内生。
3.肝气郁结指肝疏泄不及,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郁气滞证。
(1)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瘰疬,或见胁下癥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2)病因分析:多由情志不畅或病邪阻滞,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4.肝风内动证指病变过程中出现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特点为主的证候。
(1)临床表现:症见眩晕欲仆,头痛而摇,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多属肝阳化风;手足蠕动,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多属阴虚动风;症见手足震颤,肢体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多属血虚生风;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要表现的多属热极生风。
(2)病因分析:常由肝阳上亢、阴虚、血虚、热极发展而来,称肝阳化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与外风无关,属内风。
(五)肾病辨证
1.肾阳虚证指肾阳虚衰,温煦失职,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性及生殖功能减退,小便频多,大便清稀,腰膝酸软,兼虚寒证表现。
(2)病因分析: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久病,房劳伤肾引起。
2.肾阴虚证指肾阴亏虚,失于濡养及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兼虚热证表现。
(2)病因分析:多由虚劳久病,房劳过度,或温病后期伤阴引起。
3.肾精不足证指肾精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动作迟钝,智力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弱。
(2)病因分析: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劳损,房劳过度引起。
4.肾气不固证指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或遗尿,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断,或胎妊易滑,舌淡苔白脉细弱。
(2)病因分析:多由年老,久病,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引起。
[要点:五脏病的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
知识拓展
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为清代叶天士所创。因卫气敷布于人体肌表,当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必先侵入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向里传变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若其人正气虚弱,津液亏乏,病邪乘虚内陷入营分,营分有热必累及血分。因患者体质强弱、邪气性质和四时气候的不同,外感温热病亦有起病即从营分或气分开始,或卫分证不经过气分直接传入营血等。临床辨证应根据证候的不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