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温里药
凡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并以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均具辛味,性温热,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由于不同药物归经不同,功效主治存在差异,如主入肺经者,能温肺散寒化饮,主治寒饮停肺或寒痰阻肺证;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脾胃之虚寒证或实寒证;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主治寒侵肝脉的少腹疼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主入心肾二经者,能温阳通脉,主治心肾阳虚,或能回阳救逆,主治亡阳证。
临床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里寒证病因病机适当配伍,如外寒入里,表寒未解者,应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应配伍行气活血药;脾肾阳虚者配伍健脾益肾药;亡阳气脱者,配伍大补元气之品。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耗阴助火,故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 uzi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母根晒干称乌头;子根去除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由于炮制方法不同,有盐附子、黑附(顺)片、白附片之分。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盐附子炮制后使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用于亡阳证。本品大辛大热,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亡阳证,如治疗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脉微欲绝之亡阳证者,常配伍干姜、甘草等,如四逆汤;若亡阳兼气脱者,则与人参同用,如参附汤。
2.用于阳虚证。本品温通三焦,外助卫阳以固表。常用于治疗心、脾、肾诸阳虚证及阳虚卫表不固证。
3.用于寒湿痹痛。本品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痹,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见周身骨节疼痛者,尤以寒湿痹痛剧烈者适宜,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甘草附子汤。
【用法用量】煎服,3~15 g。先煎30~60 min,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内服须炮制。
[要点:附子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附子主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生物碱。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缺氧、抗休克、抗炎、镇痛等作用。所含乌头碱的毒性极强,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经加热炮制后乌头碱水解成次乌头碱,毒性大大降低。
干姜 anjiang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均系栽培,以四川、贵州产量较大。冬季采收。生用或炮用,炮制后称炮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本品为温中散寒、健运脾胃之主药。无论外感内侵之实寒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可使用。
2.用于亡阳证。本品与附子相须为用,可增强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本品辛热入肺经,能温肺散寒化饮。如外感风寒,寒饮内停所致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五味子、茯苓等,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 g。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或孕妇慎用。
[要点:干姜的性味、功效及注意事项]
肉桂 ougui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季剥去,晒干或阴干用。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肺、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肾阳虚证。本品能温补命门之火,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可用于肾脾心诸脏阳虚证。
肉桂主入肾经,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为引火归元之药。治疗肾阳虚衰、虚阳上浮所致面色浮红、眩晕目赤、虚喘、心悸、下肢厥冷等,常配伍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等。
2.用于寒凝证。本品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适用于寒邪内侵或阳虚阴盛所致多种寒凝证。如治疗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可配伍附子、干姜、白术等。
3.用于阴疽、流注。本品入血能助阳补虚、温通经脉。适用于阳虚寒凝、血滞痰阻所致阴疽、流注等,常配伍熟地、鹿角胶、白芥子等,如阳和汤。
【用法用量】煎服,2~5 g,宜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 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或孕妇慎用。畏赤石脂。
[要点:肉桂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1.肉桂与桂枝:同源于桂树,肉桂以树皮入药,桂枝以嫩枝入药。二者皆有温经散寒通脉功效。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补肾阳,归命门;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2.肉桂的加工品有官桂、企边桂、板桂、桂碎等。
小茴香Xiaohuixiang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亦可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与橘核、山楂等同用,可治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如香橘散(《张氏医通》);治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2.用于中焦虚寒气滞证。本品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 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
[要点:小茴香的性味、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其他常用温里药如表15-1所示。
表15-1 其他常用温里药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