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泻下剂

第二节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出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属“八法”中的“下法”。

里实证的成因复杂,有热结、寒结、燥结等不同,因此根据热结、寒结、虚秘和水结的不同,泻下剂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代表方剂如温脾汤;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代表方剂如麻子仁丸;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代表方剂如十枣汤;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代表方剂如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临床使用应注意: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里未成实者,不宜用泻下剂;若表证未除,里实已成者,宜表里双解;里实较重,病势较急者,应以峻攻急下。反之,病势较缓者,宜轻下缓下;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均应慎用或忌用;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应用时中病即止。

[要点:泻下剂含义、分类及注意事项]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宜此方。

【组成】大黄、枳实(各12 g),厚朴(15 g),芒硝(9 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融化。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清,其气臭秽,脘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既可攻积导滞,又能泻火逐瘀,具有较强的攻下作用,为君药。芒硝,咸能软坚,稀释燥粪,寒能泻热,为臣药,与大黄相须为用,使水增舟行,急下以存阴。厚朴行气除满,枳实下气消痞,共为佐药。由于本方具有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故主以“承气”名之。本方的“大”,是与小承气汤相对而言。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是主治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剂,也是寒下剂的首要代表方剂。使用本方时,应以痞、满、燥、实四症具备为依据。临床以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脉实为证治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属阳明腑实者。

【注意事项】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者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案例举隅

河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诊得六脉沉数,外症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急以大承气汤下之。

分析:因平时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此证乃热深厥深,其证最急。

[要点: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剂的组成、方解及用方要点]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便难,大黄枳朴杏芍添;

胃肠燥热津不足,润肠泄热通大便。

【组成】麻子仁(30 g),芍药、枳实、蜂蜜(各15 g),大黄、厚朴、杏仁(各10 g)。

【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每日3次。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脾约证。胃肠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脉细或弦。

【方解】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生津,柔肝养脾,共为臣药。枳实、厚朴破结除满,以加强降泻通便之力;蜂蜜润燥滑肠,同为佐使药。合而为丸,有润下、缓下之效。本方攻润相合,润而不腻,攻不伤正。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脾约证的常用方剂,为润肠缓下之剂。临床以便秘、小便频数、舌红苔黄为证治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老年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合并便秘、产后便秘等证属胃肠燥热,津液不足者。

【注意事项】本品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要点:麻子仁丸的功效及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