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病机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关系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同时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实”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邪气亢盛,正气尚未虚衰,邪正之间剧烈抗争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多见于外感六淫的早、中期,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停滞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一般认为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均为实证的临床表现。精气夺则虚,“虚”的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正邪之间抗争不明显,而导致一系列正气虚衰的病理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关系到虚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在一般情况下,正胜则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或痊愈;邪胜则正衰,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可以导致死亡;此外,若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则亦可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这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遗留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
1.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形成机体的阳偏盛;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盛。
(1)阳盛则热: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故阳偏盛时,多见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多因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入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阴盛则寒: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功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实寒证。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阻遏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
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主要是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及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虚则寒: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2)阴虚则热: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阴液不足,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虚热和虚寒并见,以虚热为主。
(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虚寒和虚热并见,以虚寒为主。
4.阴阳格拒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是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一种病理变化。
(2)阳盛格阴:是指热极似寒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的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严重耗损,导致全身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也可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加之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津泄,阳气外脱所致。
(2)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导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
由于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用,亡阴后则阳必无所依附,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亦可出现亡阴,最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三)气机失常
气在人体内不停地运动,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以维护其相对的平衡协调。同时,气的运动又是在脏腑经络组织的共同配合下进行的。
气机失常,即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与气脱的病理状态。
1.气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痰饮、食积、瘀血等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
2.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
3.气陷是以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4.气闭与气脱气闭,即气的外出受阻;气脱,即气失内守而散脱于外,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晕厥或亡脱等。
综上所述,当病邪作用于机体时,人体正气奋起与之抗争,必然会引起正邪相争,从而形成邪正盛衰的病理;破坏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则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影响脏腑经络的升降出入运动,则形成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病理变化又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学习病因病机的内容时,要密切联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深刻理解并掌握正邪斗争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要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的病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