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散风热药
以发散风热表邪为主要作用,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热病卫分证(初起,邪气在表在卫分)的药物,称为疏散风热药;其性寒凉而味辛,主入肺、肝二经,又称辛凉解表药。
风热表证或温热病的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口渴咽干、喉痒咳嗽、头昏痛、目赤多泪、鼻塞流涕等症状。部分疏散风热药还分别兼有利咽、清肺热、止咳、明目、透疹等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热目赤、风疹、麻疹不透等。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常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薄荷 ohe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一年可采收2~3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为疏散风热要药,发汗力较强,主要用于风热表证,症见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等病症。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治风热束表,疹出不畅,常与蝉蜕相须,如透疹汤;风疹瘙痒,常配苦参等同用。
4.用于肝气郁滞证。常与柴胡相配起辅助作用,如逍遥散。
【用法用量】煎服,3~6 g。入煎剂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薄荷梗长于理气。
【注意事项】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用,阴虚血燥者慎用。
[要点:薄荷的产地、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薄荷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薄荷油和薄荷脑广泛应用于医药,薄荷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解除胃肠痉挛及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薄荷醇和薄荷脑局部外用有抗炎、镇痛、止痒作用。又是日用品和食品工业主要原料。
牛蒡子 Niubangzi
【来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产。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发汗力较薄荷为弱,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尤适风热表证,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散;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等配伍。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既外散风热,又内解热毒,为透疹之要药。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配薄荷、蝉蜕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长于解毒利咽,为利咽之专药,无论风热或火毒咽痛皆用之。常配甘草相辅,并与薄荷、桔梗等同用。
4.用于热毒疮疡、丹毒、痄腮、喉痹。解毒消肿兼通利二便,尤适于热毒疮肿兼便秘者。常与连翘、板蓝根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 g。或入丸、散。入汤剂宜捣碎。炒牛蒡子苦寒及滑肠之性略有降低。
【注意事项】有滑肠通便之弊,脾虚腹泻者慎用。
[要点:牛蒡子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扩张血管、子宫和肠管的作用;经水解生成的牛蒡子苷元具有抗癌活性。
菊花 uhua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地。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生用。根据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平抑肝阳。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头痛。性能与功用均与桑叶相似,常与之相须为用,用于风热或温热犯肺,发热头痛而有咳嗽者,如桑菊饮。
2.用于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的目疾,均可应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的目赤肿痛,常配合蝉蜕、白蒺藜等同用;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黄、枸杞子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
3.用于疮疡肿痛。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常与珍珠母、石决明等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 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要点:菊花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菊花为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治疗冠心病、降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
葛根 egen
【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表证发热,头痛项强。有发汗、退热作用,用于表热证常与柴胡等配伍,如柴葛解肌汤;还可治风寒表证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常与麻黄同用,如葛根汤。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甘凉清热,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或消渴症,常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泉丸。
4.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止泄泻的作用,临床常配合党参、白术等治疗脾虚泄泻,如七味白术散;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湿热泻痢,如葛根芩连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煨葛根长于升阳止泻。
[要点:葛根的性味及功效]
知识拓展
葛根除具有药用功效外还具有美容功效,其含有的葛根异黄酮等成分具有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有利于美容养颜、延缓衰老;还可清除体内毒素,清洁血液,具有一定的祛斑功效。
升麻 hengma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大三叶升麻Cimici 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 fuga heracleifoli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 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山西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表证发热,麻疹不透。治风热表证,常配伍薄荷、菊花;风寒表证,常配伍麻黄、紫苏;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常配伍苍术、薄荷,如清震汤;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伍,如升麻葛根汤。
2.用于热毒证。主入阳明,尤善清阳明热毒,宜于阳明热盛,胃火上攻之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常配伍黄连、石膏,如清胃散;若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常与桔梗、牛蒡子等同用;热毒上攻,痄腮丹毒,常配伍黄芩、黄连,如普济消毒饮;热毒疮疡,多配伍金银花、连翘;温病发斑,常配伍大青叶、石膏等药。
3.用于中气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不止。治脏器脱垂,常与柴胡相须为用,并配伍黄芪、人参,如补中益气汤;崩漏下血,常配人参、黄芪等药同用;气虚下陷之神疲乏力,多配伍柴胡、黄芪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 g。升麻长于发表透疹解毒;炙升麻长于升阳举陷。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
[要点:升麻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知识拓展
升麻含升麻碱、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鞣质等。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及解痉的作用,另有减慢心率、降压、抗菌等作用。
柴胡 haihu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前者称“北柴胡”,主产于辽宁、河北、甘肃等地;后者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酒炙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发热。能透表泄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之功,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汤。
2.用于寒热往来、疟疾。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和解少阳之要药,用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常与黄芩相使,如小柴胡汤。
3.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结之要药。治胸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用之;凡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可与当归、白芍等药同用,如逍遥散。
4.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药性升浮,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常配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 g。醋柴胡长于疏肝解郁;酒柴胡长于行血调经。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要点:柴胡的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三者皆能发表、升阳,均用于治风热表证之发热头痛及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与升麻均能升阳以举陷,且升麻之力强于柴胡,二者常相须用于中气下陷、脏器脱垂之证;葛根升阳而长于止泻,生津止渴,多用于脾虚泄泻及热病烦渴、阴虚消渴。升麻与葛根又能透疹,常相须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柴胡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常用于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及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葛根又能解肌退热,还用于表证发热、头痛项强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