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方剂
2025年08月10日
第一节 方剂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症,按照组成原则,选择药物,酌定用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的中药组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临床治病的重要手段。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等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方剂学主要涉及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以及方剂应用形式与用法等基础理论。
方剂是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法则选药配伍后才能加以运用,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功能)分类,以及以综合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方法有“七方”说和“十剂”说。
“七方”:源于《黄帝内经》,至宋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并将《内经》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引申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一。“七方”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对后世的方剂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剂”:始于唐代陈藏器在《重修政和经义证类本草》中提出的“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宋代赵佶《圣济经·审剂篇》于每种之后补增一“剂”字,如“郁而不散为壅,以宣剂以散之”,其后宋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进一步阐明“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也”。至此“十剂”之说才正式确立。“十剂”所体现出的按治法(功效)分类方剂的思想,对于后世方剂分类法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