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脏腑形体分阴阳,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心肺居于上属阳,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都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生理功能才能稳定发挥。若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分阴、阳两类,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六淫之中,风、暑、火(热)为阳,寒、湿为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了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盛形成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导致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脉象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2.概括疾病证候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防治疾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
1.指导养生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对阴阳偏盛形成的实证,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出现的虚证,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阴阳双补。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靠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如表1-2所示。
表1-2 药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要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