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第三节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中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辨清病证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能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辨证不准确、给药剂量失准、疗程长短失宜、给药途径不适、服用时间不当、存在用药禁忌、重复使用同类药物、乱用贵重药品等。不合理用药常会导致不良后果,不仅浪费医药资源,严重者还会延误疾病治疗,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因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是每一位医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

中药的合理用药包括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和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药饮片在使用时主要注意七情配伍、君臣佐使配伍、用法用量、是否有毒等信息;中成药使用时应注意到中成药之间的配伍是否可以增强疗效、抑制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中成药联用时是否里面含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药对,是否存在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是否存在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情况,抑或是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不良反应,这些都是合理使用中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除此以外,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时,也应注意药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协同增效、降低不良反应为目的,避免减低疗效、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部分中成药含有特殊西药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格列本脲、吲哚美辛等,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适用人群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合理应用时应特别关注一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婴幼儿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他们在用药原则、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上有诸多特殊要求,需加以注意。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等。其中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类型的不良反应常与药物剂量有关,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而特异质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通常难以预测,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如出现荨麻疹、水疱、紫癜型药疹、皮炎、局部红肿坏死等;其次为全身系统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损害。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如清除毒物、肌注药物、中药煎汤饮服等救治措施加以抢救治疗。

[要点:合理用药原则,特殊人群,不良反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