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气剂

一、补气剂

补气剂主要用于肺脾气虚证,如气短声低、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头晕自汗、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脱肛、子宫脱垂等。常以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气药为主组成方剂。常可配伍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砂仁等,以调畅气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并防其腻滞不化之弊。兼湿阻者,配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使水湿下渗而脾运得健,以加强补气之功;若气虚下陷,内脏下垂者,佐以升提药如升麻、柴胡、桔梗等,以提高补气升阳之效;兼阴虚脉弱者,酌加养阴生津药如麦冬、五味子等,以双补气阴。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基础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9 g)g,炙甘草(6g)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丸剂。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长于补中气、健脾胃,很多补益方都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临证以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乙型肝炎、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证属脾胃气虚者。

[要点:补气基础方剂的组成、方解及用方要点]

案例举隅

刘某,男性,3岁,饮食停滞,腹内结一块,食少作渴,大便不实。初服消导之剂,病情加重,后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

分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以致饮食停滞不化。若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改用益气健脾,使脾气健旺则食积渐化,此乃不治食而食自消,治病求本矣。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山药(各20 g),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炒桔梗(各10 g),炒白扁豆(15 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酌减。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丸剂。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有益气健脾渗湿作用。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为臣药,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以厚肠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二药助白术、茯苓以健脾助运,渗湿止泻。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且可载药上行,使脾经药上升于肺;二药为佐。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使药。本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升清止泻,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法。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泄泻的常用方。除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要点: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用方要点]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组成】黄芪(18 g),人参、白术、炙甘草(各9 g),当归、橘皮、柴胡、升麻(各6 g)。

【用法】水煎服或丸剂。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橘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举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本方补中有行,养中寓升,补而不滞,升不助火。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甘温除大热和治中气下陷之代表方。以身热,少气懒言,口渴欲热饮,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支持治疗,体虚易感及内脏下垂等。

[要点: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