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理论
2025年11月20日
二、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享或共用,也译成交流、沟通、传意等。传播理论探讨的是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而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双向传播的活动,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给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给教师,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传者、信息和反馈五个要素。传播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学传播信息、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与传送。因此,传播理论理应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传播理论中的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指导意义。
信息通道方面:因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不同,同等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概率有差别,一般来说视觉的效果最好,听觉次之;从教学材料看,有些材料适宜采用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适合以听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信息结构方面:信息传播,必然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收者的思维和心理顺序,否则就要对信息重新进行编码。这说明,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整体结构、教学信息传递的基本进程等要符合学生的特征,做到合理有序。
信息数量方面:一定时间内信息传递的多少影响传递效果。信息量太小,会造成时间、人力等方面的浪费,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信息量过大,信息密集度太高,会加重负担,使信息通道阻塞,直接影响传递效果。[25]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注意合理、适度地把握每个教学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