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评价要求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评价要求

高考,既是国计,也是民生。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关系万千家庭和学子的梦想,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高考“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问题,也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将迈入普及化的发展进程,愈发凸显。

2014年以来,我国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为系统、全面、深刻的高考改革。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先后分三批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即人们通称的“新高考”。

新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牵动着考生、家长教师的心。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给出关于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权威解答。

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二)高考评价体系研制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保证改革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系统、指导实践作用更为持久长效,按照教育部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研制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三)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指标体系(见表8.2)

表8.2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见图8.1)

图8.1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3.关键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

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4.必备知识

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原理与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

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

(四)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点

高考评价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从深化高考内容改革、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引领,系统、科学、创新的评价体系,实现了高考的三个转变。

转变一: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为什么考”是高考改革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直接决定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教学的方法和难度。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意味着,高考内容改革将据此做好战略定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保高考为国选才的水平和质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高考内容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浸润到考查内容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宪法和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四个自信”。

立德树人——命题导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理念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时代使命等方面,把立德树人要求融入考试的各个环节。服务选拔——高考试题定会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引导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写作等关键能力。要加强审美情趣、健康知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

高考是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的关键节点,高考“怎么考”对高中“怎么教”具有指导作用。高考更加强调招、考、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考试和教学良性互动与发展。

转变二: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高考评价体系用这四层内容来概括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的素养,既是基础教育培养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高考评价体系吸收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凝练成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是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在测评层面的细化,必备知识则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将更好地发挥基础学科和通用学科的作用,体现国家选拔人才的共同需求。思政课的必备知识:是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生活经验、时政背景、其他知识等。关键能力:一是更加契合时代要求,二是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转变三: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素质与应试往往被看作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事实上,通过改革评价模式,高考也可从应答过程中综合考查学生在知识应用、思维方式、学科素养方面的素质。

具体到“怎么考”的问题上,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比如,高考注重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进教学回归课堂、教材。又如,高考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设计,促进高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指明了具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