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内容组织

三、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指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编排,使之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工作,其重要性是由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这对矛盾决定的。教学内容编排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编排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在编排时要善于权衡利弊,恰当选择,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根据学科教学实践总结出的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教材自身的结构体系加以逻辑的、系列的排列组合;二是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组合;三是以重点为核心来安排组合。三种排列组合方式各有优点也有局限性,第一种方式能够使教学内容呈现自身价值,但未必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突出教学重点。第二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可能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三种方式以重点为突破口,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由于重构后的某些教学内容被老师认为不那么重要而删减,造成教学内容缺失。另外,如果重点也是难点时,这种方式就未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要以一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力求做到三者协调统一。[16]

教学内容无论按照什么方式编排,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兼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

“学科逻辑”,是指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生活逻辑”,是指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往我国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学科逻辑来组织,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运用。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更关注学生的生活逻辑,强调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2.协调好教材内容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关系

学生是独特的、不断发展的人,其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功能的发挥。要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使教学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内容一般以特定的内容结构体系予以呈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组织协调,使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3.注重直线式和螺旋式的组合

直线式,就是指遵循学科自身的逻辑联系,按照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先后顺序进行线性排列。螺旋式,就是指强调教学内容在不同学习发展阶段的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组织,形成一个随着学习阶段的发展,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内容体系。直线式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发展。二者各有利弊。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17]

总之,教学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信息组合。无论教材内还是教材外的信息,只有当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相近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因此,内容的组织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使知识组织顺序与认知发展顺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