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索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人类潜力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人类行为特点及其本质,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26]
1.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恰当行为,消除不当行为。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认知的研究逐渐增多,认知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认知学派否定了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观点,主张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序准备教学活动,而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为当今学习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目标上,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与此相适应,在教学上,也要从知识传授向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转变。[27]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分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第一,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他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进人成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灵动性,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步骤,制定学习方案,评价学习结果。第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达成学生最终完全独立学习的目标。第三,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学生情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概念——“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所以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各不一样,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必须在一定情境(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或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为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生通过“图式”去建构意义,学习的质量是学生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而非分析教学目标,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必须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