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内容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内容可以根据教学行为的整个运行过程来进行,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教学评价内容既是上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确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教学的方向。因此,它的确立与达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应具有全面性,要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维度考虑。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重知轻能、重智轻德,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整合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注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即目标的可达成性。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在达到目标层次上也有差异,因此,设计教学目标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即遵循层次性原则,既要体现最低标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要提出较高要求,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学习潜力。

(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规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教学测评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教学目标实现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其次,目标行为动词明确、具体、贴切、清晰,不能抽象、概括、笼统、含糊不清,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智力获得怎样的发展,培养怎样的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在目标设计时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加以表达。对知识目标常用可观察的指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来说明,如知道、了解、描述、理解、阐明、应用、辨析、揭示、解释等,例如“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等;对于能力素养目标常用的动词,如模拟、搜集、考察、讨论、剖析、辨析、参观、探究、评估、制作等。例如“针对热点问题,模仿人大代表撰写议案”,“针对‘价值两难’的情况,辨析价值评价中的‘动机论’和‘效果论’”,“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题,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目标,常用与学生的经历、认同、领悟等体验相联系的动词来说明,如体验、感悟、领会、赏析、认同、坚定、关注、养成、树立、坚信等。例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等。

(二)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教师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建构教学内容,传授知识的基础扎实、可靠并能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不足。

(2)授课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过易过难,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3)教学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通过教学是否使学生形成了新知识的增长,构建了新旧知识的交融,获得了进一步拓展学习的“钥匙”。

(4)教学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是否又引发起学生新的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新的思维兴趣。

以上教学内容处理除强化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在设计和操作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中是否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否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否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等都是教学内容评价应该关注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节课往往会是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综合使用。在评价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要考虑到学科性质和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特征。第二,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三,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第四,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风格。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征等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些方法虽好,但具体到某一个教师身上,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五,要考虑学校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如果选择的教学方法超越了实际的物质条件,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第六,要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灵活运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构成的,这些因素的组合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各不相同,所以适用的范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优化组合、互为补充,并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具体的教学方式,发挥整体效应。

此外,教学方法的评价还要评教师的教法是否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与学生是否一道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还要评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特色以及教学手段(方式)的恰当使用等。

(四)教学环节评价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和选择的课型相适应,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结构,教学环节也不一样,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要从整体上理清教学思路,考虑整节课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安排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时间如何分配。在设计时应首先合理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然后再设计施教者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问引导,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环节之间如何过渡,板书如何设计,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如何巩固新知等。具体在评价教学环节时应注意:

(1)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与将要教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2)课堂讲解是否适时、适度、实效,是否导多灌少,是否引发学生的思趣,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3)课堂时间分配是否恰当,学生活动时间是否充足,教与学的环节是否环环相扣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肖川教授说:“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课堂教学效果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群体参与的程度与学生所显现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体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学习方法的获得、能力素质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情感的陶冶等方面。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明确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乃至高效,主要看学生的收获,看是否所有学生在全方位有所收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2)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具体是指:学生认真听讲,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师生情感交融,配合默契,学生积极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反馈畅通、及时、有效;课堂纪律良好,课堂秩序活而不乱,即学生的学习状态既紧张又活泼,既严谨又轻松、自然、愉悦。

(3)学生接受情况良好,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受益大。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正确率高,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内解决。[14]

此外,教学思想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研究教材、学生、方法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并重等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