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学】
追寻法律足迹
过渡: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有法律吗?
思考:原始社会有法律吗?原始社会人们用什么约束行为?
生:没有;习惯。
引导:国家产生之后,阶级随之出现,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社会最早的一部法律是18世纪前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奴隶制法典,突出的特点是确定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以维护统治秩序。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王朝夏颁布“禹刑”,它只是“夏刑”一个代称而已。古书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由此可见,禹刑用于惩治谋权篡位行为,以便巩固统治者地位。
从此每个朝代都相应制定法律,比如商代《汤刑》、西周《吕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秦律》,使社会生活各领域“皆有法式”,以巩固秦的统一。
思考:综上所述,各历史时期都在制定法律,其目的是什么?这些法律体现谁的意志?
生:制定法律是统治阶级为了管理国家和社会,巩固统治。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师: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知识小结:
1.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1)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揭开法治面纱
【学生活动二】自由辩论 探析法治真谛
过渡:既然中国古代有诸多法律,那为什么没走上法治的道路?
引导:历史上《秦律》最大特点就是严苛,残酷的株连九族之罪就列在其中,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株连九族罪又叫“伤害皇权罪”,谋反都要处以“株连九族”的大刑。唐太宗一生最器重他的大儿子李承乾,没想到在他晚年的时候,太子居然起兵意图造反,谋夺皇位。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
辩题:太子谋反是否应该被判株连九族罪?
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PK 自古刑不上大夫
同学们各抒己见。
……
师:最终唐太宗废除其太子身份,将其流放黔州。
思考:唐太宗做出这样的决定,依据是什么?(法律还是个人意愿)
学生:皇帝的意愿。
师:这种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国家治理的方式就称为“人治”。它的本质特征是人高于法,权大于法。
引导:人治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暴政、专制等。
师:暴政、专制受害的是老百姓,这样的治理方式不可取。人治经不起现实考验,终究成为历史!以史为鉴,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应该坚持法治。法治才是正道。什么是法治?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齐声回答。
知识小结:
2.法治的内涵和要求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坚定法治道路
【学生活动三】观看视频 回眸中国法治历程
过渡:中国的法治之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眸新中国65年法治历程》。
要求:观看视频,注意1954、1982、1999、2010、2014等时间点,认真了解中国法治历程。
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让我们的法治道路方向更加明确!
知识小结: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情感升华:
引导: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临险峰,才见前路艰辛。在建设法治中国的道路上,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一路前行。法治之路走到今天,生活中却依然存在一些现象让人难以容忍。
展示图片: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或行为,如高铁霸座、地沟油、家庭暴力等。
思考: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影响你对法治中国的信心吗?
引导:法治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法治国家从不完善到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理性看待其中的问题,贵在实践;法治中国前途光明,国家在努力,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