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表述的基本要求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表述的基本要求

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方向与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重视不够

从观念角度看,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实践中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内容、重方法、重媒体、重反馈,尤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甚至有所忽视。一些教师认为“目标只要写几条就可以了”“关键是课要上好”“内容要好,方法要好”“课堂要活跃”等。有的教师上课无教学目标,“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临时来想”。

2.重智能目标,轻德育目标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德育只能渗透其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因此,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智育课,混淆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的本质区别,片面强调智育的培养,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重智能目标,轻德育目标。

3.重课时目标,轻课程目标

课时目标是短期目标,课程目标是长远目标,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而进行的。一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关注课时教学目标,对照教材内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不关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只抓局部不顾整体,其结果急功近利,不利于长远教学目标的实现。

4.重教学目标的形式,轻教学目标的内容

重教学目标的形式,轻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完全照搬教学参考书和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上的范例,无特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难以指导千差万别的教学活动。第二,机械套用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受诸多因素影响,应根据教学实际(如学生、教学内容等)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空洞抽象、笼统模糊、机械套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设计和叙述的一些目标内容并不是思想政治学科独有的目标。如知识目标设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能力目标设计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目标设计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情感”等。目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机械套用,难以发挥指导教学的功能。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的表述或陈述就是把已经确定好的教学目标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他人明白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确定得合理,而且表述要恰当,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必须注意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教师往往将自己作为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如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这种表述,主体明显指向教师。因此,在教学目标表述中应当避免这种主体错位的情况出现。目标设计者应当牢记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结果。

2.表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将目标具体化,避免使用含糊、空泛、拔高、虚设等既无法实现,也无法评价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或形容词。如,“牢牢掌握……的性质”“深刻理解……的关系”“牢固树立……的观念”,什么程度才算是“牢牢掌握”“深刻理解”“牢固树立”?无可评价和测量的目标,等于是虚设的目标,对教学结果而言无评价意义。“能够复述……的性质,并解释性质的所属类型和基本结构”或“通过对同类概念的对比,解释……的性质”,这类表述形式就较为具体,具有可测量性。[26]做好这点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即使用体现学生主体的行为动词,有学者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行为动词按照不同领域进行了归类,可供大家参考(见表2.3)[27]

表2.3 对行为动词按照不同领域的归类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把握每个水平等级的素养表现特征。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需要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其行为表现特征,进而借助这些行为表现推断和评价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关键行为表现(以政治认同素养之道路维度为例)。

水平1:引用成功事例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水平2: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依循历史逻辑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水平3:选择恰当论据,在全球视野中比较各国发展道路,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水平4:综合运用各种论据,有创见地批驳任何封闭僵化或改旗易帜的主张,阐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构建推断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关键行为表现指标体系。例如,引用成功事例证实、结合典型事例说明、讲述典型事例表明、引述……规定明确、描绘……图景、解释……、表达……、依据……原理、观察并解释……现象、阐明……、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表述……识别……确认、把握……角色、评价……行为、理解……表明……态度。

为了获取预期的关键行为表现,应该根据不同的素养测试目标,恰当选择学科任务类型,以恰当的任务类型诱导出相关的关键行为表现。如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

描述与分类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事物或问题的性质、特征、表现,能够按照某个维度进行描述,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类。它回答“是什么”问题。在这一任务中,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对情境及其分析的维度是否熟悉,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与不确定程度,是否要求学生以多种维度展开分析。

解释与论证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事物或问题,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理论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它回答“为什么”问题。影响这一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情境是否熟悉,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与不确定程度,要求学生解释的材料和数据的类型,学生对学科方法的掌握程度,影响变量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论证与检验方式的掌握程度。

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决策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做出合理选择。它回答“怎样做”问题。影响这一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情境是否熟悉,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与不确定程度,决策目标的复杂程度与相互关系(如目标之间的冲突程度),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多少,学生对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辨析与评价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根据某个维度对事物的作用、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辨析、辩护与辩驳。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影响这一任务难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对情境是否熟悉,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与不确定程度,矛盾与冲突的复杂程度,是否要求学生从多种维度展开分析。

3.教学目标必须注重完整性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而就不能没有目标。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的,包括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动。当这样看待教育的时候,教育目标很显然就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的种类。”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就不仅是单一的学习成果,而且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成果,即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完整性。事实上,追求教学目标结构的完整性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简单地说,就是要使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来讲,应从必备知识、素养(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设计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

【阅读拓展】

新课改视角下对比高中政治新旧课程目标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提法逐渐出现在教育界中,并应用于我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

① 任筱琳,李文哲.新课改视角下对比高中政治新旧课程目标[J].知识-力量,2019(9):35.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任务。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构建了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强调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此课程目标与以往的三维目标大不相同。

一、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所谓课程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与以“三维目标”为依托的旧课程目标不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目标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从政治学科角度,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科学生活和适应社会需求而提出的,它比三维目标更加具体化、功能化和整合化,把学科本质、特有价值的内涵外显了一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主要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养,是这一学科素养的灵魂,细化出来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二是核心能力,即学科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的探析

李艺在《教育研究》上发文,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观点,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阐释,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底层为双基层;中间层为问题解决层;最上层为学科思维层。这三个结构,既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认知(分类)目标的描述形式,也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的描述形式,“这是一个不同于既往的学科发展目标的描述框架”。或许,这就是核心素养倡导者们的言外之意。根据各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构建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三层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三层架构模型

三、思想政治新旧课程目标的比较

(一)三层构架下的旧三维目标

旧的三维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在这之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与“三层构架”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层”相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三层构架”理论中的“学科思维和价值观层”相对应,因此明显缺乏“学科问题解决方法层”。

(二)三层构架下的新核心素养目标

将新课标中四个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按照“三层构架”,并参照行为动词的水平分类,笔者做出详细的水平及内容上的整理,以科学精神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三层架构下的新核心素养目标

四、新旧课程目标的变化分析

对比2004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目标在三个层次上既在某些方面与三维目标相对应,又在整体上有所超越。

(一)从课标文本上看

2004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取消了课程总目标,将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的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

将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和三维目标进行三层建构后,对每一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总结,发现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与旧的三维目标在“量”和“质”上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1.“量”的变化

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双基层”的目标有16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双基层”目标有11条,增加了5条;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问题解决层”的目标总个数为10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没有“问题解决层”的目标;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学科思维层”的目标有16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学科思维层”的目标有7条,增加了9条。可见新旧课程目标在“量”上明显增多。

尽管“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幅,但新课标课程目标的表述却十分简洁易懂,容易操作,只需判断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即可,对于教师来说,可操作性较强。

2.“质”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旧的三维目标所围绕的都是学科,抑或是知识,而新的课程目标则指向的是新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适应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学生,因此,新课程目标表现出其特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三层建构”后的三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类后,发现其内容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提升了法律知识的地位,增加了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这一变化从新课标的内容中不难看出。首先,新课标中所规定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素养,在笔者看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似乎长久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将“法”的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过去的高中政治模块中,与“法”有关的内容从没有以独立模块出现过,“法”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其他知识中一点点渗透的,但在新课标中,“法”的内容成为一个独立模块,以“政治与法治”为模块名称作为必修课出现。

第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删减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知识,并非降低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人民群众中,从未动摇。此部分内容需要在其他部分内容中渗透,要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内化,而不是灌输。

第三,一定程度上删减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知识下的目标和文化知识目标。对此,新课标中亦有解释。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必修课的四大模块中,哲学知识由过去的“哲学生活”模块变为“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与过去的“文化生活”模块的一个结合,新课标表示“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服务的,明确指出此模块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基本原理,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从价值旨趣上看

三维目标基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着重回答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而核心素养则着重回答了全面发展的人是什么样的,即应具有哪些核心素养的人,从而使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了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以此来看,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似乎更加符合当前的政策趋势和教育改革趋势。

总而言之,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同时在价值上也超越了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更符合时代趋势、教育趋势和政策趋势。

【思考与实践】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分类的启示。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5.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注释】

[1]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8~149.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4~75.

[3]王枬.教育学——行动与体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9~70.

[4]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4.

[5]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4.

[6]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4.

[7]谢幼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3~24.

[8]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0.

[9]谢幼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7~31.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12]朱小蔓.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3~74.

[1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

[1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16]崔潇.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72~73.

[17]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9.

[18]王国芳.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上)[J].教学月刊(中学版)[J].2019(4):3~4.

[19]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6.

[20]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7.

[21]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40.

[22]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8.

[23]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0.

[24]李娟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33.

[25]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3.

[26]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6.

[27]李娟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