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导入设计
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从而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渡环节。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创造一个良好心境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的原则
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要设计出精彩而新颖的导课,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中学思想政治新课导入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之一就是要引出教学内容。一个导课是否成功主要要看导入是否紧扣教学内容,是否顺利的引出教学内容或者为进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良好的新课导入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实施服务。首先,导课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导课所选用的材料、设问都要与教学内容保持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导课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无目的、无关联的导入,无论多么新颖、别致,都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性原则
导入应采用新颖、生动、直观的材料,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启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美国著名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都源于对事物、知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学习时会越感轻松愉快,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尽量要选择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新颖活泼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铺垫轻松、和谐的气氛,营造向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4.简洁性原则
新课导入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只是为了要引出教学内容。因此,设计时要做到简洁、明了、直指主题,力求用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语言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尽快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导课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切忌拖沓、冗长、喧宾夺主,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采用的导入方法也不同,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方法主要有:温故知新导入、开门见山式或直接式导入、设疑引思式导入、情境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等。
1.温故知新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它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逻辑,寻找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问、练习等活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迅速直接地进入主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但是因为这种导入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把握不好,就会流于平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设计好这种导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能准确把握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连接点;第二,要善于把握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为新旧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铺路;第三,要因课施教,因人施教,突出灵活性。
2.直接式导入
直接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讲述、讲解等手段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阐明教学目标,进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向学生交代学习目的,消除知识障碍,帮助学生迅速思维定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果运用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地向学生阐明重点、难点及学习要求,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案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导入。
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什么是意识”的问题,说法种种,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意识是神赋予人类的。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有人认为,意识是人的头脑里自生的;
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里分泌出来的一种东西,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有人认为,意识是由精致而富有活动性的原子所组成;
有人认为,意识是一切物体都有的特性。
究竟什么是意识?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设疑引思导入
所谓设疑引思导入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导入中设置适当的悬念,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是规律?
①水往低处流 ②落叶归根 ③花开花落 ④太阳东升西落 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都是规律。
教师:它们都不是规律,那为什么不是规律呢?哲学中讲的规律又是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弄清这些问题。
4.激情式导入
所谓激情式导入,是指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其“动之以情”,迅速进入既定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运用激情式的方法导入新课,往往能迅速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产生“欲罢不能”之感。
【案例】“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教学导入。
先播放MTV《大中国》,学生一听到歌曲,看到画面,心灵很快受到触动。结合歌词,教师适时提出如下问题:“歌词中的‘兄弟姐妹都很多’,到底有多少?”“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样共同创建了我们伟大祖国这一美好大家庭的?”同学们非常熟悉这首歌,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便可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案例】“多彩的消费”教学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越来越好》;同时播放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居民衣、食、住、行方面逐步变化的几组图片。
在歌声渐弱时教师引出话题: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日子火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这就是我们今天多彩的生活,多彩的消费。
5.音乐导入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启迪人的智慧,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采用音乐导入,很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思维非常活跃,爱好特别广泛,很多学生对音乐“情有独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唱歌,喜欢音乐。
运用歌曲、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和心驰神往的遐想,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独特的歌曲和音乐魅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情感更丰富,上课也更有主动性。
【案例】《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导课。
播放同学们熟悉、喜爱的周杰伦的《青花瓷》,并且呈现出歌词。《青花瓷》是一首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歌曲,因此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教学内容。同时,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耳熟能详,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时,播放《三个和尚》的flash音乐,音乐播放完后,请学生思考音乐中最后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从而引出这节课要讲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内容。这首歌曲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以它来导入,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首歌曲蕴含的哲学道理和本课所学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密切相关,学生能通过浅显的歌词去领悟深刻的哲学道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寓言、故事导入
寓言、故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讲一个寓言、故事、趣闻、典故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来引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容易引起共鸣,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导入方法虽然轻松活泼,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启迪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但是要选择短小精悍,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故事。
【案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学导入。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着小船,船上坐着一个要渡河的哲学家。当船划动以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答:“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流时,一阵飓风将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到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道:“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教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哲学家有博学的特点,船夫有水上生活的丰富经验,长处和短处并存。
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不能以己之长衡人之短,而应全面地评价别人,正确地估计自己,力求避免片面性,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