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中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10]我国学者邵瑞珍等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1]陈时见教授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12]
综上可以看出,不同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探讨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各种行为,简言之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引起麻烦的行为。[13]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多种多样,中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分类。
美国的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通常表现为退缩行为;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14]
我国学者主要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两类。外向性问题行为是外在表现明显、直接影响他人、干扰教学活动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如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行为等。内向性问题行为是外显特征不明显、不直接影响他人、也不直接破坏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等注意力涣散的行为,害怕提问、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乱涂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等。[15]无论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还是内向性问题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