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含义、特征

一、教学评价含义、特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对师生教学活动及其效果所做的价值判断。只有通过教学评价,师生才能反思和认识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要全面把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含义

理解教学评价,需先了解评价概念。关于评价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1981年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对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何的系统调查。”泰勒提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美国学者克龙巴赫认为,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阿什(P.Airasian)认为,评价是收集、分析、揭示信息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对“评价”的定义是“评定价值高低”,指通过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对某个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从而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概念,可以用一个公式加以简明的表达: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2]这个公式表明,评价是以事实把握为基础的价值判断过程,既要对客体的事实加以描述和把握,又要从主体的目的、需要出发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3]陈玉琨教授等认为:“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4]学者余林认为,评价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的衡量与判断。从词义上,人们通俗的理解:评,就是判断、评论、评定的意思;价,就是价值。评价,就是进行价值判断,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定,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尽管对评价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做出价值判断。当评价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时便形成教学评价的概念。根据布鲁姆教学评价思想,教学评价是一种为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而获取和处理证据的方法,包括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类型的证据;是简述教育终极目的和教学任务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确定学生按这些理想方式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过程;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验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度是否同样有效。[5]黄甫全教授认为: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收集事实信息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全面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6]何克抗教授等在《教学系统设计》中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来界定。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必须区别其他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多注重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思想政治学科则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

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含义,既要与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区别,突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的评价,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与德育评价区别开来。张奇才老师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评估。这一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广义上,涉及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一切领域,如课程评价、教材评价、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实施及其环境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评价、教研活动评价、教师素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思想品德素质发展)评价,等等。狭义上,仅指对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和思想品德素质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的评价。[7]本章研究的是狭义的教学评价,侧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尤其是课堂学习效果评价。

2.教学评价设计的含义

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设计则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则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所实施的评价,有人直接称为课堂评价。西方学者古斯基(T.Guskey)认为,课堂评价是围绕日常教学活动的各种评价的总称。包括各种课堂测验与作业,也包括师生互答与指导,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观察与判断。有学者认为课堂评价包括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堂评价是课堂中的言语互动与点评活动,广义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参与教学活动等的了解与反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是随心所欲、随性而为的事情,既要考虑评价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也要考虑评价所依据的原理与标准,还要考虑评价所能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教师面对学生同样的课堂行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同时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可见,评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构成教学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注、学习手段、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教学评价设计。所谓教学评价设计是指在教学活动实施以前,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做出价值判断设计的过程,需要回答:评价什么、依据什么评价、如何评价等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8]

(二)教学评价的特征

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对,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有其自身的特征:

1.目的性

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总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要么侧重问题甄别,要么侧重兴趣培养,或者注重情感熏陶,或者注重行为训练,评价的价值取向不同,所选择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就不一样。如果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课堂评价则突出甄别的功能,以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上直接体现为考试成绩,从而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新课程改革提倡评价观念与评价方式的变革,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2.情境性

教学评价总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外显的学习行为,总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专注学习时的凝神静思,自我展示时的争先恐后,问题争论时的唇枪舌剑,都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教学评价要善于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的行为变化,洞悉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特点、行为方式与学习效果,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是流动的,教学情境是变化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3.及时性

范梅南说过:教学即即席创作。评价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及时性评价与具体的学习情境紧密相连,具有生成性、即时性与偶然性的特点。教学过程是生成的过程,学生在生成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肯定与赞美、指点与帮助。即时性指评价应在此时此地进行,即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愤悱”之时进行指导与评价。偶然性指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非预期的学习行为产生,这些行为有的与教学目标一致,有的与教学目标相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通过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预期目标。及时评价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及时并非指第一时间,而是指在恰当的时候,有的问题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时就需要延时性的判断与评价。

4.互动性

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评价过程,本质上也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师生通过言语或行为进行评价的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对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做出再评价,或否定教师的评价,为自己辩解,或肯定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表示感谢,都直接表现为在评价上的互动;另一方面,师生通过言语或行为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应答性反应。[9]

5.差异性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10]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要做到因人而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的成长成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还应强调如下几点:第一,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坚持对学生必备知识、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全面评价,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第二,重视对学生发展能力给予肯定性评价,注意从积极方面、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第三,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是想当然和随意评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