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特征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清晰地教学的人,他的声音就像油一样浸入了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8]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把枯燥化为生动,能把抽象化为形象,能把复杂化为简单,能把深奥化为浅显,把教学信息的损失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对学习不存在心理负担,不会感到学习是苦差事。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首动听的歌,美妙的诗,迷人的画,把学生带入一种求知的意境,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得到启迪,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培养成富于想象,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才。因此,教学中除做好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外,作为艺术的教学语言还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这是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也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和觉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人生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来说,中学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课堂讲解设计反面例子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并且进行正面教育,避免产生负面效应。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最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和栽培。
2.科学性
教学语言应具备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要用专业术语准确、精炼地表达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字斟句酌,传达教学信息。例如在讲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不能表述成流通中所需要的“钱的数量”;在讲“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时,不能将“收税”说成是“收钱”等。第二,在运用材料和数据时要力求有可信的出处,无论是对事实的叙述和描绘,或是对概念、理论的阐释与论证,都必须正确、真实、可靠。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学生无可辩驳,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即教师讲授的概念和原理必须是正确、可靠的,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不宜向学生传授;引用的事例是正确、可靠的,教师不能把编造的内容当作真实的事传递给学生;引用的数据和材料是正确、可靠的,对于每个数据和材料都要严格复核,做到精确无误;第三,语言规范、没有语病。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空话、套话,不说口头禅。教学语言还要顺理成章,不要支离破碎,削弱理论本身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在个别一些课上,教师在叙述或讲解时所说的话,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学生并不是在追求教师的思路,而是在看着他多么紧张地挣扎着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么艰难地寻找着要用的词。这种课的效果是很差的,教师这样讲课,学生的记忆里只能留下很少的东西。”教师教学语言富于科学性,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学科理论与概念,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3.生动性
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活泼。生动性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妙语连珠,韵味无穷,有动听的音色,这是语言艺术的核心。它能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它的绝妙之处还在于课程内容即使是枯燥无味也能将其变成像山泉一样的甘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生动形象,不光在语言的内容上还要在语言的语调上有很好的配合,这样才能达到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果你说话生硬,那么再生动的内容也可能效果一般,这就是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能讲得使人笑,而有的人却讲得使人昏昏欲睡的原因。所以有好的讲授内容还要精心设计语言的表达。
形象就是要把动人的语言、传神的姿态及微妙的表情结合起来,把事物描绘得有声有色,细腻动人,栩栩如生。通过形象的描述,往往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所学内容自然会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活泼的教学语言则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寓意新颖,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善于插入成语佳句,还要富有感情,热情洋溢,做到侃侃而谈,饶有趣味,寓教于乐。对一些典故佳句,要引之自然,发之得当,放之有限,收之及时,教师如吸水海绵,随挤随有;学生则如逢甘露,时时滋润。教师的语言牢牢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4.幽默性
教学语言应当幽默、风趣。幽默则是指“寓教于趣味之中”。如果教师语言平淡,千字一腔,单调刻板,没有趣味,非但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反而会成为抑制信号,加速学生疲劳,使其产生厌倦。要使教学语言有趣,教师就要做到顺手拈来、就地取材,能恰当插入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充满语言魅力。
幽默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用之于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9]幽默语言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典型表现,反映了教师的睿智与机敏。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死板的、机械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回忆与反馈。幽默语言的直观性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深入浅出,触动学生的联想神经,刺激学生从已知求未知的学习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善于运用直观幽默的语言刺激学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化枯燥为欢愉,化板滞为活跃,消除肌体疲劳。教师幽默的语言有如兴奋剂,注入学生的心田,会使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与学双边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课堂上思维的火花随处闪烁。师与生的情感交融了,心理距离缩短了,教学相长的局面便形成了。幽默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形象通俗,具体鲜活,易于记忆。以形象性很强的信息来取代抽象空乏的说教语言,用直观具体的语言取代呆板僵滞的语言,以诙谐代替条规式语言,可以深化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认可。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商品”这个概念时,说:“商品商品,只有商才能品!”学生听后马上兴奋起来,这一幽默对“商品”必须通过买卖才能成为商品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幽默要用之有度,不能随意任用,否则会分散注意力,因为幽默毕竟是要使大脑放松为前提的。此外,幽默还必须与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育性、深刻性相结合,也不能单纯追求幽默而东拉西扯,逗乐取笑,更不可使教学庸俗化。
5.激励性
教学语言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这段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好好学习和借鉴。作为艺术的教学语言,它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强烈的情感,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学生领入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一位在音乐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学生在给她的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常常给我以无声的鞭策,你在课堂上那激动人心的话语时时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应该说激励是使学生取得成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语言的激励性给学生带来的力量是不容置疑的,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中科学家们不懈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名人轶事趣闻等都是对学生产生激励的最好素材。
6.启发性
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精辟地论述了启发性这一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9世纪中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有关于启发性的论述:“不要让学生详尽无遗地懂得一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因此,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不分主次,一味地“注入”“填鸭”的那种“满堂灌”式的教学,必然把学生的思维扼杀在摇篮里,这是非常有害的。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符合人类思维逻辑,抓住主要矛盾,围绕重点、难点内容,巧设疑阵,激发思维,拓展思路,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用画龙点睛的语言揭穿事物的要害,以启迪学生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要用回味无穷、弦外有音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深思,以诱导学生从知识探求的“一览无余”中展现问题的疑点。运用贴切的比喻能启发联想,巧妙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感情的波澜,适时的重复、强调能加深印象。教学语言不可“嚼得过细”,不可过于详尽,应留有余地。为此,有时在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稍有停顿,让学生思索通向结论的途径;有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教学语言留下“空白”,是学生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天地,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此外,教学语言还应具有规范性、针对性、审美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