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教学设计的效果,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39]
(一)科学合理,真实规范
传统教学设计多依据教师的个人相关经验。现代教学设计,要求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教学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将教学设计纳入科学轨道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决策和规划,是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规范合理,具有科学性,保证教学活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设计的依据科学合理
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从理论依据来看,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把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以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从现实依据来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学科本身的特性和内容等。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依据这些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2.设计的内容科学真实
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案例以及与它们相应的分析论证材料,都应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和真实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信度的重要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教学设计的内容只有科学真实,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相信并践行,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的程序科学规范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有基本的操作程序,教学设计不能随意而为,要按照基本的操作程序进行。如教学设计必须进行教学活动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再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包括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等。教学设计必须是合理、科学、规范的,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
此外,教学设计的表述也应规范,如教学目标的表述,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二)学生中心,以生为本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转变指导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强化对学生的关注,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学设计要始终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能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以开启、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以情境、案例、问题承载教学内容,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案例的分析、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过程,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等就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在悄然发生改变,教学不再是单向教学活动,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而是来自多方面、多渠道。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音像、网络、活动等各类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4.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既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又能使学生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学设计要力求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转变教师的角色。淡化传统的教师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教师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另一方面,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包括合作、对话、交流、展示等互动平台。有效利用这些平台,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三)统筹协调,整体优化
巴班斯基最早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理论。他认为要用辩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处理教学过程,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教学系统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由一系列基本教学环节组成教学活动。因此,要想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优化各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强调整体优化。
1.设计要素的整体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各要素、每一要素内部各个方面的设计,要相互协调形成整体。教学设计整体是由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多个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协调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做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设计环节的协调有序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由一定的教学环节组成的,因而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力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系统有序。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几个环节,教学设计要使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实施也由多环节完成。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一般包含教学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学设计应使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的逻辑顺序和教学流程。
(四)目标具体,靶向准确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有序、高效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准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学生学成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教学目标设计,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实际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具体、明确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
2.依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对具体教学有定向、规范、调控的作用,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主题。每一个师生活动的设计,每一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亮点呈现,精彩创新
创新是教学的生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各类教学活动之中。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学必须遵循的共同的原则、规律和方法,这是共性的、一般意义上的概括,而实际教学则要面对多样的教学内容、复杂的教学对象,需要把共性与具体教学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破固有的模式,在教学各环节上不断创新,切忌墨守成规。教学设计体现亮点和新意,可以从构建新思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等多方面着手。
1.构建新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学活动进行的基本线索。教学以教材为蓝本,但教材思路不等于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按教材知识结构加以逻辑的、系列的组织编排,形成教学思路,也可以打乱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新的思路进行重新编排,形成新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思路。
2.运用新材料
教学离不开各种材料的运用,教学设计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筛选。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实时性,教学材料的运用必然离不开新材料、时事材料。材料筛选上要突出新意,应尽量运用离上课时间最近、离学生最近的新材料。即使是大家所熟知的旧材料或对学科内容的分析论证材料,也要注意从新的角度来展开,从而增强其吸引力。诸如各式各样的“愚公移山新说”就别具一格,能够起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3.创设新情境
教学内容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生活化等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学设计体现新意,必须在承载教学内容的情境、问题、案例、活动等的设计上加以创新。教学情境要取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所关心的和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是生活与课堂、生活与学科知识浑然一体的,即教学情境要求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只有创设新情境,才能达成“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既要“内容化”,更需“活动化”,唯有“活动型”,才能“生活化”,最终实现“素养化”,情境或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新问题、新困惑,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六)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是为克服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保证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实施而提前进行的准备活动。因此,教学设计要强调可行性、实效性,不能过于追求形式。
1.教学设计要切实可行
教学设计必须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出发,与实际相符合且操作性较强,才能够切实运用于教学,并取得成效。
第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新课改一直主张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习成功。因此,教学设计应主张“以生为本”,对学生应充分了解,不仅要静态了解学生的一般知识基础、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等,还要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比如,教学媒体设计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有所区别。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运用漫画、图片、音乐、录像等教学媒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帮助其理解相关知识;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较多地运用思维导图、图表等来辅助教学。
第二,教学设计要适应客观条件。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如多媒体教学需要有多媒体设备,参观访问需要有符合要求的参观对象和场所,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校、教师所能够提供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的预先设想转换为教学的实际行动和学生的自身要求,使教学设计落到实处。若是超出客观条件,教学设计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美却难以实施。
第三,教学设计要具有操作性。一切设想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实施才有价值。教学设计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应以实用为原则,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明确,才具有可操作性,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等各不相同,教学又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设计发展。因此,教学设计要有弹性,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终身发展为本位,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不同学生的发展留下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适应教学进程复杂多变的实际状况。
2.教学设计要讲求实效
衡量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来说,学习应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用。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还应促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提高。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只追求形式,而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情况的了解,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重视教学效能反映,调控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内容更充实,能够通过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阅读拓展】
课程设计模式[40]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目前,课程设计作为特定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设计课程的活动,此时,“设计”为动词,课程设计也就是课程规划;二是指这种设计活动的产品,此时,“设计”为名词,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课程方案”。因此,课程设计是包含过程和产品于一体的概念。所以,课程设计既指课程规划,即研制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又指课程规划过程的产品,即独立存在的实体和课程决策过程的结果。
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这就是说,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确定,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课程设计形成的产品就是课程方案。
二、课程设计模式
在长期的课程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一般分为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和问题中心设计三大类。这三类设计同时也体现了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取向强调知识体系,以学科为课程设计的中心;第二种强调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即学习者中心取向;第三种强调学习者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解决或训练解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取向。
(一)学科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的理论假设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向下一代传递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其精华需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科中心设计,包括“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和“大范围设计”三种亚模式。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主张以儿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与学科中心设计比较,学习者中心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它以个别学生而不是以内容为其组织的线索;第二,它不预先进行确定性规划,而是随教师和学生展开教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三)问题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设计。一般来说,这一类设计基本上要预先计划。这是不同于学习者中心设计的地方。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这类设计中的绝大多数关切真正的生活问题,详尽说明了在必须包括学习者关心的事和一些情境时,应在某种程度上做出调整。在这一方面,问题中心设计显示出它的学科中心和学习者中心这两种设计不容易实现的灵活性。问题中心课程的水平组织,要由所学习的问题领域的范围和分类来确定。由于内容是以问题的相关性为基础来加以选择的,所以它几乎总是跨越科目界限。顺序也要由问题的分类来确定,但还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的需要、关切和能力为基础。问题中心设计,与前面描述的种种设计不同,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习者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有哪些特征?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如何改进?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3.
[5]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6]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3.
[7]加涅 R M.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8]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9]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
[10]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
[11]王较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5.
[1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13]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
[1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0~211.
[15]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16]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12.
[17]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5.
[18]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4.
[19]谭咏梅,等.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
[20]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5.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
[24]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
[25]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5.
[2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7]谢幼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
[28]谢幼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29]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1.
[30]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8~223.
[31]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2.
[3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5.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3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50.
[36]陈振利.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使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8).
[37]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1.
[38]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2.
[39]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4~30.
[40]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