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内容呈现
经过选择、组织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怎样合理地呈现,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呈现方式不对,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操作:按照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来安排呈现的顺序、步骤;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的呈现时间;选择适当的呈现方法来“呈现”和“衔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要求:一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应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学内容呈现顺序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三要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整,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18]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以下几种趋势。
1.教学内容情境化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寓教学内容于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感知、思考和体验,从而掌握知识、领悟道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学情境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虚幻的、不可想象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刻意创造情境,要为了目的而创造情境。(2)教学情境的针对性。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应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针对不同的学段(初中与高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优秀与后进),就要设置不同的情境以期每位学生都能融入情境。(3)教学情境的适度性。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体现一定的“度”,否则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情境创设的效果。
2.教学内容问题化
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获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性与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答案要科学准确;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无效的问题设计。(2)围绕教材的关键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如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点、知识的衔接点等关键部分要进行巧妙的问题设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教育点,实现教学目标。(3)全面性与针对性。一方面,问题化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不同阶段、实际的社会生活,要进行不同的问题化设计。(4)组成问题体系。这就是说“要依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现实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问题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将教材知识按其逻辑关系分为若干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组成一个问题体系”[19]。这就是说进行问题化设计时,既要围绕教学的主题,又要体现出教学的逻辑性。
3.教学内容活动化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寓教学内容于生动活泼的探索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包括培养收集、筛选、提炼信息等操作活动,比较、辨析、评价等思维活动,以及情感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活动化教学,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尽量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模拟法庭、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读书谈心、手抄报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多媒体课件制作、探究性活动等。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设计,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手和脑都活动起来,做、思结合,讲、做结合。教师对活动不能做狭义理解,操作是活动,人际交往是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是活动。如韩震教授所说:“强调知与行是活动,学而思也是活动,讲问题是活动,提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寻求结果是活动,享受探究过程也是活动;从而使活动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教师要善于把一些看似与活动无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学生能探究的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暂时不能探究的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生会获得各种经验,会发现问题,产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方法,发展个性和能力。
4.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体现“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对生活场景的模拟。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生活化设计。(2)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围绕着这些人和事展开的,有利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3)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时事。这是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比如每天播出的《新闻联播》中也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4)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需要,有利于把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比如,教学情境通常是生活化的情境,随情境产生的往往是对问题的提出和探究;教学活动设计往往需要创设情境、关注生活、体现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时,要注意对各种呈现方式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最优的呈现结果。
【阅读拓展】
中学思想政治课科目的设置[20](节选)
对本课程科目的设置研究,目前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的集中点,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然而,学者们对课程科目设置的认定却又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既与当时历史状况的复杂性有关,又与人们对资料的梳理与认识不同有关。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主要是以当时的原始文件为依据,从而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清朝末期思想政治课的设置
通过考察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我们发现清政府在中学堂首先设置了“修身”科和“读经”科,后又在1903年颁布并于1904年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将“读经”科改为“读经讲经”科,并另设置了“法制及理财”科。“修身”科,每周1学时,主要讲授“养正遗规、顺俗遗规、教女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五种遗规。“读经讲经”科,每周3学时,主要讲授《春秋·左传》和《周礼》之篇。“法制及理财”科,每周3学时,主要讲授“法制及理财所关之事宜,教以国民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据现在的法律制度讲明其大概,及国家财政、民间财用之要略”。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
1912年,中华民国刚一成立,就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废除小学的“读经讲经”科,但并没有说废除中学的“读经讲经”科,而在同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也没有规定继续开设“读经讲经”科。同年12月又颁布《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规定设置“修身”科和“法制经济”科。这实际上等于废除了“读经讲经”科和“法制及理财”科。该规则规定“修身”科在1~4年级学习,每周1学时,主要讲授“道德要领,渐及对国家社会家族之责任,兼授伦理学大要,尤宜注意本国道德之特色”。“法制经济”科在四年级学习,每周2课时,主要“授以现行法规及经济之大要”。
袁世凯篡权以后,下令倡导“礼教”“尊崇伦常”,恢复学校的祀孔典礼活动。1915年又颁布《特定教育纲要》,规定“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按照经书及学校程度分别讲读”。袁世凯垮台以后,北洋政府于1916年废除了“读经”科,于1922年废除了“修身”和“法制经济”科。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初中设置了“公民”科,在高中设置了“人生哲学”科和“社会问题”科。“公民”科,每周1学时,讲授社会生活、宪法原则、中华民国的组织、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国际关系等;“人生哲学”科,每周3学时,讲授人之外视、人之内视、人生之价值及修养等;“社会问题”科,每周3学时,讲授家庭问题、人口问题、产业问题、社会病理问题、社会学等。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党化教育”,取消了“公民”科,设置“党义”科。1932年在民众的呼吁下,又将“党义”科改回“公民”科,规定初一、初二每周2学时,初三每周1学时,主要讲授公民生活与公民道德、公民与政治生活、地方自治、法律大意、公民与经济生活;高中各年级一律每周2学时,主要讲授社会问题、政治概要、经济概要、法律大意、伦理大意等。而后,国民党政府一直坚持开设“公民”科,但在1936年、1940年、1948年,曾先后三次对“公民”科的课程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过调整。
(三)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
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虽然我党没有创办正规的学校,也没有开设正规的思想政治课,但还是创办了一些干部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开设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课程,对革命群众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湖南自修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共产党宣言”课,在“平民女校”开设了“共产主义ABC”“反杜林论”课,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了“中国农民问题”“社会问题与资本主义”“中国政治状况”课。
在第二次大革命时期,我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有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干部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并在这些学校里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如1929年,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广西劳动第一中学”开设了“革命理论”课;1930年,在湘鄂西根据地创办的列宁学校开设了“共产主义”课;1931年,在鄂豫根据地创办的师范学校开设了“列宁主义提纲”“共产主义ABC”“形势政策”课;1933年,在川陕根据地创办的工农中学,讲授了“革命三字经”“红色战士丛书”等内容。
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比较正规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比较正规,因而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陕甘宁边区创办有米脂中学、边区中学、延安中学、陇东中学、三边公民学校等学校,开设了“公民”“社会科学概论”课;晋察冀边区创办有边区民族革命中学、边区第一中学、边区第二中学、边区第三中学等学校,开设了“政治常识”“中国问题”课;晋绥边区创办有晋绥中学、民族革命中学、晋西北师范学校等学校,开设了“公民”“政治常识”“社会科学”课。
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所创办的学校也较好地开设了思想政治课。西北解放区各中学开设有“政治常识”“公民”课;中原解放区各中学开设有“民主政治”“青年问题”“社会科学”“民主建设”课;华北解放区各中学开设有“中国现状”“世界现状”“人生观”“经济学”“政治学”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的设置
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极不稳定。初一、初二开设“青年修养”“革命故事”课,初三开设“中国革命常识”课;高一、高二开设“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课,高三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共同纲领”课。1951年,初一、初二的思想政治课停开;从1954年起,初三开设“政治常识读本”课,1957年停开;高一、高二开设“社会科学知识”课,1955年停开;高三开设“经济建设常识读本”课,1956年停开,只保留了“宪法”课。
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课围绕运动转的倾向比较明显。政治课得到恢复以后,教育部规定初一、初二开设“青年修养”课,初三开设“政治常识”课,高一、高二开设“社会科学常识”课,高三开设“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58年,将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1961年,教育部对各年级所开设的课程进行了相应调整。1964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试用的教材。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课遭到了全面破坏。各年级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学内容多以毛主席语录、马列著作选编、报刊文件等为主。有些地方虽然也编写过《社会发展简史》等教材,但也难以正常进行教学。因而,这时期所谓的思想政治课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运动课。
1977—1984年拨乱反正时期,思想政治课开始恢复与重建。1978年,教育部规定初一开设“社会发展简史”课,初二、初三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课,高一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课,高二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1980年,教育部又做了调整,规定初一开设“青少年修养”课,初二开设“政治常识”课,初三开设“社会发展史”课,高中开设的课程不变。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各学科教学大纲。自此,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与教学开始走上正轨。
1985年以来是思想政治课的重大改革时期。为了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改革通知,次年,原国家教委又颁布了改革实验大纲,规定初一开设“公民”课,初二开设“社会发展简史”课,初三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高一开设“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课,高二开设“经济常识”课,高三开设“政治常识”课。到1992年,初中已经建构完成以公民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课程体系,高中已经建构完成以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为内容的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又提出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另增加了“文化生活”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
【思考与实践】
1.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2.教学内容设计有哪些要求?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设计有哪些特点?
4.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教学内容设计相比较有哪些新特点?
5.如何做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1~152.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8.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3.
[5]孙霞,等.教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95.
[6]邝丽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4~155.
[7]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4.
[8]曾天山.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16.
[9]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5~66.
[10]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5.
[1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
[1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8.
[13]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6~147.
[14]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7.
[15]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8.
[16]邝丽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9.
[17]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7~69.
[18]邝丽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0.
[19]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57.
[20]孟庆男,潘皓琳.中学思想政治课科目的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