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教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设计教学活动,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学设计从其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再到教学评价,都从各种教学理论中吸取精华,综合运用而保证设计过程的成功。以下是几种对教学设计影响较大的教学理论。
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
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核心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在长期探索后,得出几点结论:不同的学习结果,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必须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分析、展开及评价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事先筹划等。加涅教学设计理论“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设计应与学习结果相一致;学习结果的种类应与教学目标的领域相一致。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以及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追求的目标,这种教育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不是强调某一方面可测量的能力,而是强调学生个性的倾向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要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以摘到“桃子”。其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4.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要想学生学得好,就要采取发现法。发现法是指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设想,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主动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5.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基本观点: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28]
教学理论中的教学的本质、教学系统要素及关系、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等,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对教学设计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要求必须有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设计的方案和措施必须要符合教学规律。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践中却难以落实。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重教学经验,忽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或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时往往进行经验化处理;有些教师虽知理论,但不重视运用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教学设计随意性太大;有些教师虽有教学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课程实施缺乏创造与生成内容;此外,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形式化倾向较明显。教学设计的种种不足,都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不利于理想教学目标的实现。正如胡田庚教授所说: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