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
要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离不开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熟知这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广、最多的教学方法,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要和讲授法相结合。尽管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点:第一,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掌控课堂,控制教学速度、进程和难易程度;第二,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有利于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讲授法也有较为明显的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照顾个别差异不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讲授法对学生来讲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学生活动、体验、思考的机会较少,实践能力容易被忽视。因此,讲授法运用不当容易使整个课堂失去活力,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
要避免讲授法的不足,就必须明确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并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活动;讲授内容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切忌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使学生不清不楚。第二,讲授时,要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具有启发性;使用的语言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力求准确、简明、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把学生喜欢的生活中流行的语言甚至是网络热词等恰当运用到教学中来,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第三,讲授的声音要清晰、音量适当,有抑扬顿挫。第四,讲授的语速要适当,速度太快,学生来不及思考,速度太慢,学生则容易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第五,讲授过程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六,讲授的仪态要端庄自然,教师既不可举止生硬,也不宜手舞足蹈,应自然大方。第七,注意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讲授法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和讲读法(见表4.1)。
表4.1 讲授法的四种具体形式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而言,讲授法不失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应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在课堂上尽量结合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媒体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使课堂讲授生动活泼,改变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灌输。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共同探讨问题或进行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相互交换看法,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多向性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质疑问难,信息多向传递。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讨论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信息进行多向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广泛地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集思广益。
讨论法是最能体现启发精神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由于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辩驳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经过自己思考、探索得到的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加牢固且深刻;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用事实、理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受学生已有经验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容易出现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等现象。
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难度远远超过讲授法,为了增强讨论法运用的实效性,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设计,拟好论题。论题的确定是组织讨论前准备工作的核心,能否选择一个好的论题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整体效果。一个好的论题应该具有三个条件:一是讨论题要具有针对性。讨论题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两方面,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来选择讨论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参与讨论,进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讨论题要难易适中。讨论题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既不能选择那种涉及面太广且理论太抽象太难的问题,也不能选择那些简单且毫无讨论必要的问题。三是讨论题要具有新颖感。教师提出的讨论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所以讨论题必须要新颖。[13]
第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认真准备。从教师方面讲,课前要钻研讨论题,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全面把握,对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可能会提出的观点要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引导的准备。学生方面,学生课前应自学与讨论题有关的教材内容,收集相关材料。材料越充分越好,可拟好发言提纲或发言稿。
第三,加强管理,提高实效。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对讨论的管理和引导。当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以引起学生的讨论,使讨论深入进行;当学生发言分散或者脱离题目高谈阔论或争论不止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将讨论引向主题。讨论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出现偏差时,适时给予引导。讨论中的引导要把握好度,如遇到“卡壳”“跑题”“钻牛角尖”“冷场”等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第四,做好总结,及时鼓励。讨论后,做好总结。讨论课上众说纷纭,可能会让学生打开思维,但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困惑,在理解一些概念、观点、原理时有些模糊。讨论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目的是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将其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讨论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就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和课上讨论情况做一个总体的客观的评价。对于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的同学要给予表扬鼓励。同时,也要指出讨论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讨论时应注意的问题。二是针对学生发言中的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三是对讨论中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做出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四是针对讨论中有争议、学生一时想不通、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的问题,要能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课下再思考。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案例出发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青睐。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具有实效性、教育性和真实性,同时选择的案例要紧贴教学内容,能很好地印证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环节如下:
(1)案例筛选环节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案例教学法中,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案例的选择可以来源于教材,可以从新闻或报纸中选择,也可以将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入,但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与时俱进原则。与时俱进是指案例的选取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更新。过于陈旧的案例首先是学生听过多次,没有新意,不能引发兴趣。其次,时间过于久远的事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如《多彩的消费》中对不同消费观的讨论,以前常用的案例是“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事”,大意是中国老太太到年老时用一生的积蓄付全款买房,美国老太太则在年轻时贷款买房,之后便开始还房贷,等到年老时将贷款还清,但她们却使用了这个房子几十年。以前这个案例是在教材中出现的,现在教材将其删除。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即当今中国贷款买房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对比不明显了,也失去了作为案例的意义。
第二,实事求是原则。这是指选择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有事实依据。例如在讲《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内容,很多老师都会采用海尔集团作为案例,因为它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确实也具备这些因素,但有些老师为了衔接兼并和破产的知识点,虚构海尔兼并了旁边破产的小公司,然而并没有查明是否海尔旁边有这样的一个小公司,让学生觉得太过巧合,有故意为之的感觉,甚至会使学生对海尔公司经营战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第三,典型性原则。案例的典型性越强,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其中蕴含的道理越令人回味。反之,则借鉴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例如,在讲“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时,最典型的讲解莫过于中国和某一个国家的关系变化。比如,和日本的“冰冻”及“解冻”时期的变化;和美国虽然在经济方面有合作,但在美国做出对我国领土和主权不利的行为,或美国对我国做出贸易摩擦,损害国人利益时,我国坚决抵制的强硬态度等,都是很典型的案例。由己及它,再看到国际上国家关系变化时,学生就能联想到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权衡制约。
第四,趣味性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有了兴趣,才可能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案例就要考虑到趣味性的问题,教学案例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案例的新颖度和对生活智慧的展现方面。例如讲新时代的劳动者,对于就业问题的讨论和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处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对社会接触不多,觉得就业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很难把知识内化,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选择介绍一些新兴行业,利用学生对这些新兴行业的新鲜感引发他们的兴趣。
第五,贴近生活原则。选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远离学生生活的案例不仅难以引发学生探究热情,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缺乏说服力,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2)案例呈现环节
案例呈现有多种方式,每种呈现方式都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因此,要认清其优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第一,语言呈现。老师或学生通过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把案例口述出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节省时间、效率高,但由于只是口述,因此适用于较为短小的案例。案例过长,讲述费力也费时,听的人很容易忘记,也很容易疲劳。这种呈现形式完全靠教师或学生陈述,没有直观的图文,因而往往用于学生熟知的案例。
第二,多媒体呈现。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很多老师在呈现案例时通常会采用多媒体呈现。最常见的多媒体呈现的案例是图片配以文字或者小短片,这样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或者感受案例,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说明。运用图片、视频会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的关注点过多地放在多媒体图片、视频带给的视角享受而忽视对案例蕴含的知识点、教育点思考,或者一直沉浸在图片、视频里,忽略老师的分析讲解。
第三,角色扮演呈现。可以通过小品等形式,使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呈现出案例,角色扮演呈现的案例能够生动形象的反映案件情节。例如,讲“市场交易规则”时,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小品《脱毛奸商》,生动活泼的表演能很快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及时提问:小品反映了市场交易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市场交易产生了什么危害?设置这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入后面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随意的,它在课堂上会占用较多的时间,有的还需要课外的排练时间。因此,选用角色扮演的呈现方法需要慎重考虑。
第四,文字材料呈现。将案例作为资料打印出来,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由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材料呈现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又方便学生勾画重点,抓住关键信息,对于学生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书本上的案例都是用这种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和长度,无趣又冗长的材料会让学生厌倦,不想阅读,课堂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3)案例分析环节
案例分析环节是案例教学法关键的一步,教师需要结合知识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引导学生分析,剖析案例中的细节,提示出隐藏其中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辩论或者教师分析讲解等。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教师要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教师讲解时需要注意:不能一味地侃侃而谈,而不看学生的反馈。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并且老师还要适时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归纳总结环节
归纳总结环节是点睛之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案例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拓展、升华,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论方面都受到启迪和提高。[14]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八字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演示法、比较法、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等都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常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