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既反映教师教的能力和效果,又体现学生学的能力和成果。对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从领域的角度看,有教育性功能和管理性功能;从性质的角度看,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从评价对教学活动产生的作用看,有定向、激励等功能。
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师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导向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中,衡量教学结果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所以,目标取向本身就具有导向作用。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实际上就是给师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左右着师生的努力方向。这种导向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的导向功能,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严谨而科学的诊断,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教学决策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即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发展哪些能力素养。教学评价总是在用学习评价标准判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偏离学习目标,当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一致时,就采用肯定性评价,激励行为持续推进。当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悖时就采用否定性评价,及时调整行为方向。
2.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会对师生的教与学的效果及其态度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无论是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促进师生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激励不断进步。尤其对学生的激励要特别关注。激励性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找出学生的优点,以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评价过程中应多鼓励和表扬,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都有希望得到他人赞许、认可而努力表现、认真学习的需要。得到赞许的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标准和期望,并借以保持他人的赞许。一般来说,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与别人的差距及原因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矫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否定的评价常引起学生的焦虑和紧张,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因,而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则会消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反馈功能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与此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获得被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得出评价结果,并将这一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这样就建立起了教学反馈系统。[13]从信息论的角度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和调节的过程。其中反馈和调节实际上也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了解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做出必要的、适当的、及时的调节,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等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便达到预定目标。
4.发展功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发展而不是“挑选”,坚信“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学好”。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通过目标导向、动机激发、行为调控、正误甄别,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扬长补短,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教学评价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课程性质理念在评价环节上的具体化,是指导课程教学评价的法则。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要求,其评价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目的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本质特征,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首要原则。它强调评价过程也是教育过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性教学评价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它不同于选拔性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遵循发展性评价原则,一是应树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与甄别的功能;二是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摒弃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知识中心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三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
2.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一是以学生学习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进行整体推进。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既不能以教师教学评价代替学生学习评价,也不能只强调学生学习评价而忽视教师教学评价。二是坚持必备知识和能力素养、价值观素养并重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都要注重其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3.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应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功能最大化。遵循多元化原则要求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主体评价模式,构建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主体多元的评价模式。评价方式途径要多元化,考试的方式要灵活多样,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还要注意运用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语、成长记录袋等,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测验和外显行为的考查相结合,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
4.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评价和教育结合起来,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评价过程不纯粹是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更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评价结果来源于对事实的分析与判断,评价者通过关注事实、搜集信息、分析成因、做出判断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或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其教育功能不可忽视。
5.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客观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学评价如果是客观公正的,就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评价的真正意义,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教师为了激励学生无原则地采用表扬的方式,明知学生回答错误,教师怕伤学生自尊,也不当面纠正,明知学生回答不完善,还一味说“好”,且不说明好在何处,学生即使受到表扬,也会觉得名不符实,问心有愧,有时甚至会怀疑教师是不是在讽刺自己。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求:一是评价标准要客观;二是评价内容要客观;三是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进行评定。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其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