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要求
对一位优秀的教师来说,具有渊博的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也同等的重要,而这一点一些教师没有花很多的功夫去研究,以至于不少教师虽很有知识,可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复杂的问题,经一些教师的讲授后学生反而会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教学效果糟透了。可见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教师要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媒介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哪些基本要求呢?清楚明白,咬字清晰,清新流畅,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地把知识讲授出来,这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有声语言的基本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信息传递,教师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语言的综合使用,教学语言既要反映教师思路清晰、用语准确,又要反映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1.精练简洁,传情达意
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设定的知识讲授出来,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练,简单明了,言简意赅,讲解要突出重点,措辞恰当,寓意贴切。不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讲究“精讲多练”就是这个道理,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不能用两句话,不啰唆、不重复,宁愿少讲,也不要围绕一个问题转来转去废话连篇。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解释来解释去,越理越乱;有的教师上课很多话都是说两遍,甚至三遍,且有口头禅;有的教师把那些与教学内容扯不上联系的离题万里的废话充塞于整个课堂等,教学效果堪忧。
教学语言的简练、概括是语言精练的集中体现。以简御繁、经济实用,要言不烦、切中要害,是语言具有力度的表现。在教学中,语言信息重复传送,以次要信息淹没主要信息,长篇空谈等现象,既影响知识传授的流畅,也使学生抓不住要点,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下去,会使学生在听觉上呈十分吃力的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语言烦琐累赘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语言的简练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就声音而言,响亮动听,掷地有声,有影响力。就内容而言,提纲挈领,切中要害;就效果而言,传情达意,启迪思维。
2.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教学语言反映教学思维流程,思维流程的科学性决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教学诸环节的语言设计应是有序的、流畅的。主与次、先与后、衔接与过渡、承接与照应等均应符合教材内容和课堂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逻辑顺序上,大的方式为总分式、并列式和层进式;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由感性到理性;从性质上,可以由主到次;就材料看,可以由重点到一般;从空间上,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由局部到整体。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组织语言,都应给学生一个清晰有序的概念,具有逻辑力量,能征服学生。那种心中无数、杂乱无序、本末倒置的语言表达,是教师组织语言不当或能力水平不高的反映。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而言,一是要求清晰的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比如在讲税收的概念时,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表述。第一层次: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层: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的;第三层: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方式,分析税收与利润、债务、费用之间的区别从而巩固这一概念。二是清晰表述基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比如在复习哲学的知识时,可以表述这样的一条理论线: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复习到多个知识点,连点成线,再连线成面。
3.诙谐幽默,趣味并重
除了条理清晰、精练简洁之外,教师如能够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的氛围,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还能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知识理解,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生个性。
比如在讲“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说:“古代帝王,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是为什么就不见他用手机传递军事情报或与前线的大臣召开远程会议呢?”这就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诙谐幽默的语句表达出来,相信学生在听到这样的提问过后一定会感兴趣,继而又会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样不仅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学生也能主动思考寻求答案。所以,诙谐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的调味剂。
4.抑扬顿挫,节奏和谐
教学语言中的节奏泛指声调的抑扬顿挫,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以及情感的起伏等有规律性的变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时而如小溪潺潺,时而如江河奔流,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平静如水,时而如泣如颂,时而欢歌笑语,达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的艺术效果。教学过程中,较难的地方应放慢速度,较易的地方应适当快一点,重点的地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应提高声调,加强语气,甚至反复强调。教学语言的节奏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根据需要做恰当的变化,有人在看动作片时发表议论:“从头打到尾,打得头昏脑涨!”单一的刺激必然造成大脑的疲劳,教学语言亦然。有人讲课一节课象“大炮”一样从头轰到尾;有人讲课的语速作“匀速直线运动”,语调平缓,没有起伏;有的则古板着脸,始终一个表情。这些都是教学之大忌,在教学中很容易丢失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一节课中也不能不讲实际,只求形式上的变化,这样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得不偿失。总之,教学语言的节奏性讲究轻重缓急,峰峦跌宕,错落有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体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体态语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上好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掌握和运用好教学体态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的表现。教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讲授时通过身体的动作、手势、眼神、衣饰、脸部表情,以及站立的姿势等进行传情达意,这就是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它或者伴随师生言语活动,或者代替言语活动,进行信息交流。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怎样进行教师工作的”。[5]这是马卡连柯基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也是对课堂教学教师体态语重要性的充分肯定。还有人认为: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辞+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体态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体态语运用的经典案例:1985年,英国女王的元旦受勋人员中有一位竟是多年为撒切尔夫人当仪容顾问的戈登·里斯,他之所以能受到这种最高奖赏,是因为他让撒切尔夫人改掉高嗓门尖叫的习惯,保持稳重拖腔和适中调门,辩论中从容沉着,对付新闻记者不窘不急,在电视摄像机面前不仰靠沙发,而是身躯向前微倾,含笑收颌。他还为撒切尔夫人的演讲稿润色,连遣词造句也处处留心,如马岛战争期间,在他建议下,首相不称“我军将士”而说“我们的孩子们”以示亲切。在戈登·里斯的总调度下,一批美容专家为撒切尔夫人精心效力,她每四个月烫发一次,微曲后梳,成为入时的“达拉斯发型”。眼睑整容以除去皮肤松弛,但逗点式眼角已成特定标志,不宜更改,换上一副门牙,以免一笑嘴瘪,笑时不大张嘴而露牙龈,化妆用“柔和春色”作基调,珍珠项链下系一根松软蝴蝶结,保持女性魅力,服装用深色,式样大方而优美。
体态语的运用有以下具体的要求。
1.眼睛:富有变化
有经验的教师是很注重眼睛的作用的。苏格拉底认为眼睛能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各种思想感情,达·芬奇则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李白有“卖眼掷春心”的佳句,意即眼睛是会说话的。如对心爱的人含情脉脉,对情人暗送秋波,考虑问题时凝神思忖,对讨厌的人冷眼相待,对憎恨的事物投以凌厉而冷酷的目光,在逆境中眼神呆滞等,无不将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乞求、轻浮、庄重、高傲、羞涩,都能通过眼睛语言做出无声的说明。正因为眼睛是窗户,教师一上讲台,如两眼生辉,目光深邃,就会给学生一种朝气蓬勃、令人信服的感觉;相反,如果看到教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学生就会感到扫兴。也正因为眼睛是窗户,学生答问时,教师一般应注视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感到你在注意着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老师的目光中,学生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欢,以便大胆、顺利、正确地回答问题。老师的目光切忌过于严厉、责备,那样学生会失去信心;也不需游移,那样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忌漠不关心,毫无表情,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干别的事,如擦黑板、看教案等。
2.表情:表情自然,热情专注,真挚可信
面部表情是心灵和思想的显示屏幕,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全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表情语言,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面部表情的运用中微笑的作用尤其突出。微笑是一个人乐观、友好、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外部反映,如果教师经常地、适时地对学生微笑,会影响学生的心态,使他们也变得乐观、友好、自信、积极向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情运用上易出现的问题有:面部表情平淡,似木刻一般;表情虽有变化,但并非发自内心;表情变化过于频繁,使人琢磨不透。
3.举止:潇洒自然,落落大方
讲课时的各种举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各种动作的幅度、姿态、架势等。具体说,举止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躯体和四肢动作来传达或辅助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的活动。主要包括站立姿态、行动姿态和手势。人的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姿态在人们信息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口头和书面语言虽然是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但也时常阻碍思想的表达,而动作姿态在表现意义、情感时则是极其有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动作姿态是替代言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
这里特别要提醒行动姿态,即行姿的注意。行姿不仅是教师精神状态或风度的表现而且还有传递教学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又沉闷。如果教师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促进师生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室内的走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在讲台周围适当走动,打破单调的气氛;二是离开讲台到学生中间走动,使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加强师生心理上的接近,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感情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堂走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走动要与课堂教学气氛协调,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一,要控制在教室走动的次数;第二,要控制走动的速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缓慢地、轻轻地走动;第三,走动时姿势要自然大方,徐步而行,动作的幅度不能太大。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但不应走到教室的后端,这样全体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的表情。
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不规范的举止有:长发滑到前额上,不停地向后甩脑袋;讲到重要内容时,手指不停地敲桌子。特别注意不能抓耳挠腮、打呵欠、乱吐痰、对着话筒咳嗽、大步流星在教室走等。另外,“张牙舞爪”给人不可一世之感;“前俯后仰”给人失态反常之感;“东游西转”给人以说教训人之感。这些都是教学的大忌。
4.服饰:从众随和、朴实无华、整洁得体、为人师表
服饰包括衣、裤、帽、袜、围巾、领带、手套及胸花、胸针等。教师讲课时的衣着、装饰以及打扮的外表状况,是一个教师的内心修养、性格特征、学识风度的表现,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态势语言。虽然在大多数的教学情境中,服饰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仪表主要体现为朴素、整洁、庄重和优雅等方面。如果上课时教师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不整洁,头发蓬松杂乱,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的印象,有可能对学习这门课失去信心。另外,教师刻意打扮、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发型奇特等,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形成“轻浮刺激,敷衍教学”的印象。人的服饰是一种符号体系,它能传达出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地位的信息。人们千百年培养起来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的审美特征与教师的职业特征相结合,就产生了具有教师职业特有的服饰审美标准。在服饰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饰服的搭配要协调和谐,即服饰的颜色要协调,不要违反颜色搭配规律。
第二,适合年龄。青年教师活泼有朝气,中年教师年富力强,老年教师干练稳重,每个教师在选择服饰时应从款式、色调等方面考虑与自己的年龄段相协调。
第三,适合性格。教师服饰的色调和款式应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服饰色调的冷、暖与性格的刚、柔相协调,服饰的款式与性格的内向、外向相适应。
第四,适合体形。此外,教师在服饰的选择上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注意流行与个性的结合,服饰的更换不能过于频繁。
与此同时,要克服下面两种误区。
第一,要克服守旧思想,不能认为穿着破烂就是艰苦朴素,也不能认为邋遢窝囊就是个人特色。
第二,克服求异心理。不能认为穿着奇特就是时代潮流,也不能认为打扮入时就是思想解放,更不能认为装饰夸张只是个人爱好。得体、舒适的服饰可以衬托一个教育者的精神气质。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谈到,鲁迅先生喜欢红、黑两色,这两种颜色体现着他的“坚定如铁、热情如火”的性格。可见,在仪表和穿着上,鲁迅先生都非常注意外貌与性格的统一。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举止文明,信念刚毅坚定,面容和蔼可亲,手势适度准确,衣着协调大方,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