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方法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方法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要完成这些目标,各位教师必须掌握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

(一)先入为主,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由于故意,有些是出于不慎。先入为主方法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首先,建立教学常规,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效的课堂管理,离不开教学常规的建立,其中课堂纪律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纪律教育,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从而建立起有序的课堂规则。当然,在建立课堂行为标准时要注意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否切实可行等。这样才能使教学常规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由“他律”转为“自律”,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增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交流互动,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华。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同时,教师应适当的赞美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最后,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师德意识,真正从学生出发,真正关心、爱护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行为,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防范问题行为的发生。[19]

(二)及时管控,终止问题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虽可以及时预防,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教师必须学会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行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对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管控,防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首先,鼓励并强化良好行为。有效的行为管理是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如果良好行为得到认可和赞扬,就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榜样示范,从而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并逐渐固定下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找准时机并积极鼓励这种良好行为,让学生们得到心理暗示,主动强化这种行为。通过这种鼓励和强化进行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或终止问题行为。

其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语言和肢体暗示。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讲课的声音或加重语气,或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醒,或轻拍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言进行暗示,从而达到对问题行为的管控。除此之外,适当的批评或惩罚也可以达到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当一定的语言和肢体的暗示都不起作用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适当的批评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制止,但切记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要从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避免做出过激行为。[20]

(三)有效矫正,转变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策略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行为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内容,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明确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归结起来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问题行为。这是矫正问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对问题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能进行有效矫正。二是纠正问题行为。这是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为了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进行认真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三是养成良好行为。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不是矫正问题行为的结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遵循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要遵循多方面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有三点:一是充满爱心。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对学生问题行为,要客观、公正、理智地处理,给学生更多的宽容、信任和尊重。二是方法得当。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要多用奖励,慎用惩罚,要突出心理辅导的作用。三是注重协调。主要是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持行为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21]

案例1:在礼仪课上,老师讲了关于礼仪要求的站、坐、走等行为要领,并要求学生按照行为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坐”的姿势时,老师让学生拿一本书放到自己的头顶上,为了让学生坐端正,头不歪才采取了这种方法,但有一位同学便问:“老师用大书还是小书?”老师回答:“都可以。”他又问:“用薄书还是厚书?”老师又回答:“都可以。”最后这个学生将一个铅笔盒放到脑顶上,过一会儿,铅笔盒掉在地上,发出了稀里哗啦的响声,影响了其他学生练习。

案例2:有一天,老师在课上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谈到了关于汽车问题,老师说今天的交通太成问题,马路上的车太多,到处堵车,应该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人们都去坐公交车就不堵了。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乱成一团,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老师大声说:“不要说话,听我说,先别议论!”老师还拿着黑板擦敲打讲台,力图控制课堂纪律,学生始终围绕着这个话题聊天,不顾老师的任何管理方式。[22]

(1)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上述两个案例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管控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