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方方面面,诸如教学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行为管理等。课堂管理与教学密不可分,一方面,课堂管理影响教学,如控制型的课堂管理能使学生保持安静,但会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教学也会影响课堂管理,一个潜心学习的学生一般不会同时卷入到与教师或同学的冲突中。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课堂和课堂管理的日益关注,中外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课堂管理概念及课堂管理理论。我国学者自1990年以来,针对课堂管理也提出了众多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有的学者认为,课堂管理是协调和处理课堂教学因素的各种关系的活动。“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2]其二,有的学者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所采取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行为。“课堂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3]其三,有的学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4]。还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所进行的有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包括课堂物资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5]。陈琦教授认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6]。
综上,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充分组织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所采取的所有行为[7],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成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无疑又是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
(二)课堂管理的特点
为帮助教师加强课堂管理,就要明确课堂管理的特点。
1.教育性
课堂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实也是一项教育活动。其教育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管理内容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通过课堂管理,在使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管理行为本身还应该发挥其教育作用,实现管理育人功能。课堂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地,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师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当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教育影响力,“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模范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及时性
课堂管理注重及时处理课堂中的各种事件。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如果对这些突发事件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而还可能会造成整个班集体学习纪律的涣散。因此,这就需要及时地处理。处理的原则是不干扰或中断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既针对个别学生,又能顾及其他学生。课堂中偶然事件的出现,要求及时做出迅速、果断、准确的反应,以最少的时间消耗争取最佳的管理效果。
3.参与性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小型社会,因此,不应该由教师独自主宰。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是教师单方面地采取管、卡、压等办法来控制学生的行为问题,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多,愈来愈严重。现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构建。
4.规范性
规范性是课堂管理的一个基本特点。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必然要求教师立足于长远的行为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师,都能持续地表现他们的适当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对课堂环境进行构建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外,还必须要形成相应的课堂行为规范。良好的规范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内化规范的同时,认可规范,最终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