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图2

师:(PPT展示如图1、图2)亚里士多德是地心说的代表人物。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转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在天文学中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如此,由于其和《圣经》上的说法相一致,于是成为基督教会维护神权统治的理论基础。1530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察工作和实际科学考察,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小行星而已。这一学说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请思考: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地心说统治了世界超过千年的时间,那么,它是真理吗?请结合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生:权威不等于真理,地心说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与客观不相符合,是一种谬误。

师:何谓真理呢?

生: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师:为何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呢?第一,从内容上看,真理是客观的;第二,从检验标准上看,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对于宇宙中心的认识,而事实上,宇宙是无限浩渺的多维空间,是不存在中心的,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在回答太阳系的中心,那么对于太阳系的中心这一问题,是否存在多种正确答案呢?

生: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只能是太阳。

师: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这也反映出真理的绝对性。

过渡:那么真理是绝对的吗?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近亚里士多德。

他在物理学方面也非常有造诣,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师:而后,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学习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针对其理论缺陷,于17世纪创立了经典物理学,经过18世纪在各个基础部门的拓展,到19世纪得到了全面、系统和迅速的发展,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到19世纪末,已建成了一个包括力、热、声、光、电诸学科在内的、宏伟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牛顿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描述了天上行星、卫星、彗星的运动,解释了地上潮汐和其他物体的运动。此后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已知运动都可以通过牛顿(经典)力学定律来解释。牛顿(经典)力学被看作是科学解释的最高权威和最后标准。那事实真是如此吗?

播放视频《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而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针对此问题,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又提出了量子力学,用于解释高速微观物体的运动。

思考: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哪一个是真理呢?

分析并板书:

圈出宏观低速、微观高速——边讲边批注: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同时,真理也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也是指真理的相对性。列宁有句名言:“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如何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呢?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结课】本节课我们透过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说及其发展历程认识了真理,最后,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段我国著名作家、革命家吴运铎的名言以此共勉:“即使自己变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祝愿大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斗志昂扬,勇往直前。

2.板书设计

3.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学情,创设情景,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掌握本课的核心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在情境体验和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共鸣,提升人生价值的实践体验和感悟。

在设计学习过程时,遵循整体化原则,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而这些具体的学习活动以结构化、序列化、整体化呈现,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学习总过程。

在设计中聚焦课堂核心问题,立足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整合细化问题,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4.点评

该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科间的融合,以物理学科知识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采用一例到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讨论、体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