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及本质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及其本质加以认识。
(一)教学过程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含义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在认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之前,我们先认识一般教学过程的概念。关于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见解。
1.关于教学过程的探索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中庸》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如下概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则主张学习过程应是“闻、见、知、行”的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始用认识论的原理来分析教学过程。他以感觉论为基础提出了有关教学过程方面的理论。例如,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必须适应自然的规律,应与儿童天赋的自然力相适应,因此教学的秩序应当是向自然模仿的过程。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尝试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以“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这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去掌握新观念的过程谓之统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儿童生来就具备某些才能、兴趣和社会需要的本能论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他强调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建构主义系统理论等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解释。
这些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含义
关于教学过程的基本含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日本学者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展开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2],或“所谓教学过程,是让学习者学会一个单位教材的过程”,学习者、教材、教学目标是其三个主要变量,而“导入—展开—终结”构成了基本教学过程的序列阶段。[3]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任务”[4]。我国教育家李秉德先生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5]。黄甫全教授认为“所谓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的概念有几个层面的指称:一是指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开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6]。邝丽湛老师认为: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过程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意在强调“过程”意识,而不仅仅是结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重视教学的“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因此,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概念,我们不必一定要下个完整定义,可以从其关键句去理解,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它的实质,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过程。[7]“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8]
以上关于教学过程的界定,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点:第一,教学过程是一个目的性很明确、计划性很强、组织性很严密的教学活动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教与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矛盾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第三,以传授、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性目标,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第四,教学过程是实施各种教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智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劳动技术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多方面统一的过程。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由其学科性质、地位和任务所决定,并受到其他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然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和形式,知识是课程的本质和核心。中学思想政治课从教学的一般过程来讲,必须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特点,这是各科教学的共性。但是,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要求看,它同时又是一个德育的过程,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过程,这是本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定,而且是本质规定。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概念,邝丽湛老师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统一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9]刘强老师认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学与教育过程的统一;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修养品德和陶冶情操的过程。[10]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
正如王本陆老师分析所说,教学过程本质作为一个研究范畴,体现出人们试图用“现象与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来深入认识和把握教学,以便为构建现代有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内在的、能被人的思维所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属性。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各种复杂的教学过程现象,把握内在教学过程本质,才可能正确地指导和组织实际教学活动。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历来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实践说、发展说、认识—发展说、交往说等。第一,认识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是同一的。第二,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有一致性但也有区别,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其特殊性。第三,实践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的,认为本义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因而其本质是教师能动地改造学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11]第四,发展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过程的社会作用来看待问题的,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过程。第五,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应当包括三方面,即教学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12]第六,交往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关系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间的活动与交往过程。[13]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和相对的合理性,但又不尽全面,因为它们都仅从教学的某一侧面来认识教学过程本质问题,而不是从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要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犹如张建文教授所说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看待问题。从宏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课程的实现与开发过程;从中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从微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学习心理内部各因素的关系问题,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发展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在以上三个层次中,如果仅从中观层次(师生关系)来看,似乎不能充分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如果仅从微观层次(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可以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本质,但又可能会导致把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等同。[14]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应以全面的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过程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政治思想道德认识和水平,这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但这个认识过程又具有其特殊性:第一,这种认识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1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于成长中的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情意水平不如教师丰富,学习能力不如教师,所以学生的认识过程需要教师帮助和指导。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认识教材中的知识和精神,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即以认识间接经验为主,这种认识过程比起整个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来说虽然更经济、更简捷,但没有直接经验作基础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第三,这种认识过程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但同样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相关知识,使其能自主地让自己的思想品德达到社会要求的水平。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就教师而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修养之外,还必须研究教材,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再分析,再认识;教师还要不断深入地认识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再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深入地认识教学目标、调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过程
从实践方面看,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这个活动。就学生而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掌握有关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而且要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重构自己的思想、品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能力结构;学生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要进行复杂的知、情、信、意、行综合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将教材中获得的知识内化到自己新的思想道德结构中去。[16]除此以外,学生写作业、调查、创作等都是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活动。显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但在学生那里,实践活动是为认识活动服务的,是服从于和服务于认识活动的,是认识世界的特殊形式。因而从本质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正如张建文教授所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以教师的实践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条件,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根本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7]
就教师而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塑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使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这种有目的地改造学生的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经验,这就是教师的实践活动过程。显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现和再开发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为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质结构的实践活动。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过程
叶澜老师指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效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18]。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没有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关系成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学“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是为了教。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支配和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19]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实践和交往、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修养品德和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