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倦怠量表

第一节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

【概述】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在研究职业紧张时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是指从业者们对于工作中的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应激状态。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等人把从业者对工作中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关系压力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又称工作耗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由于长时间处于工作高压状态下出现的身心过度消耗、精力衰竭的症状,包含了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无力感/个人成就感丧失3个方面,分别代表职业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人际情境维度与自我评价3 个维度的状况。职业倦怠者会有失眠、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激惹等症状。

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高风险性和特殊性,且护士是典型的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无疑是职业倦怠的易感、高发人群,职业倦怠现象在护士身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和Jackson 制定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是国际上通用的测量各种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工具,曾广泛应用于护士职业倦怠评估。此后西班牙学者Moreno-Jim é nez等人认为护士职业倦怠是人格特征、工作环境以及针对不同压力源而采取差异性的应对方式3 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据此编制了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NBS),国外报道该量表有很高的信效度,国内宋双等人对其进行的信效度检测也证实了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评估倦怠涵盖内容全面。

【适用范围】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适用于测量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评分内容】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共有174 个题项来评价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可以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抽取其中相应题项开展调查。本节介绍的是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简化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8个问题,反映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见表1-1-1)。第二部分共65 个题项,主要包含5 个方面内容:护士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压力源、护士职业倦怠的三个构成部分、人格特征的三种积极表现、不同的应对方式、描述护士职业倦怠的生理及心理症状(见表1-1-2)。被调查者逐项比对自身实际情况,然后选择:①完全不同意该题的描述;②基本不同意该题的描述;③基本同意该题的描述;④完全同意该题的描述。

表1-1-1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第一部分)

表1-1-2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第二部分)

续表

【应用现状】

国内使用职业倦怠量表的研究始于2000年,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近年来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多用于护理工作倦怠的测量,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

【评价】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在护理领域使用后,实践证明该量表信效度较高,是目前护理工作倦怠相关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测量工具。

【应用举例】

吴海燕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以及睡眠质量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选取安徽省合肥市75 位急诊科护理人员及其他科室的20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来测评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情况及睡眠质量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非急诊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低于急诊组。在急诊组中,护士职业倦怠量表总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士职业倦怠量表中“工作环境中的常见压力源”得分呈正相关。在非急诊组中,护士职业倦怠量表总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士职业倦怠量表中“常见压力源”得分呈正相关。最终结论为急诊科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比较,其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差。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水平及睡眠质量关系密切。

(叶磊、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