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第一节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概述】

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潜在危重病”的概念,即指表面上没有特定某一器官衰竭的明显表现,但若没有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后病情急剧发展。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急诊科拥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急诊科医务人员每天需要面多许多病情危重程度及部分尚未出现明显的脏器衰竭表现、但具有潜在病情恶化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做出准确的判断。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心跳、呼吸骤停和未预期入住重症监护室等威胁患者生命的不良事件在发生几小时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医护人员如果在早期就能发现这种变化并对患者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各国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多种患者病情评估方法,都有其不同特点及不同的适用范围。

20 世纪90年代英国医疗机构首次提出早期预警评分量表(EWS),通过对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及意识进行观察并赋值,将所有参数评分相加得到总分,再根据事先规定的界定值,对不同级别的预警采取相应的医疗方案。早期预警评分量表操作简单方便,临床医护人员可及时收集患者病情变化的大量信息,对制定能真实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英国诺福克大学与诺维奇大学医院经临床实践后对早期预警评分量表部分内容进行改良,从而形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MEWS)。该量表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及其他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纳。

【适用范围】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适用于急诊分诊、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室、留观患者、急诊患者院内转运。

【评分内容】

评分内容见表3-2-1、3-2-2。

表3-2-1 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表3-2-2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应用现状】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英国的医疗机构推荐采用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作为早期预警评分的观察指标,但是各专家也明确指出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人口学特征的基线进行不断的验证,制定出适合自己国家的临界警戒值。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在我国的医疗机构的应用范围也越来广,各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及急诊科适用较多,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有着较大的作用。

【评价】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对评估的时间及频次没有进行描述,有研究表明,护士通过简单重复的记录指标并加以赋分对病情进行监测,达到某一界定值必须通知医生进行医疗干预措施是最有效率和益处的方法。但是在许多相关文献中都没有对重复测评的时间和时机进行研究报道。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的时候应在什么时间、多长间隔时间内进行复评以到达最好的效果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兰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