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

第三节 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

【概述】

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是美国急诊科医生Richard Wuerz 和David Eitel 提出的将患者分为五级的预检分诊流程。治疗的顺序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资源的需求量来决定的,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目前使用广泛的第四版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该量表使用起来很简单,它利用五级分诊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资源耗费来为不同的急诊患者分类,分诊护士只需要评估患者的严重级别。

【适用范围】

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适用于对急诊科就诊患者进行分诊。

【评分内容】

护士需根据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的A、B、C、D 4 个问题进行预检分诊(见表3-1-3)。A:是否需要立即抢救处理,若需要,则分级为1 级;若不需要立即抢救处理,则进入B。B:是否具有高风险情况或意识状态或疼痛等情况,若有则分级为2 级;若没有以上情况,则进入C。C:评估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数量,如果不需要任何医疗资源,分级为5级;若评估需要1项医疗资源,则分级为4级;若需要一些的话,则进入D。D: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稳定则分为3级;若不稳定,则分为2 级。在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中,医疗资源被分为9类(健表3-1-4),包括心电图、X线、B超、实验室检查、静脉用药、吸氧、心电监护、会诊等,分诊护士对患者需的相关医疗资源数进行估计。

表3-1-3 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

续表

表3-1-4 列入急诊患者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

【应用现状】

目前美国、欧洲及部分亚洲国家采用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进行分诊。在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将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应用到儿科患者的分诊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于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研发出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提高了分诊的准确率及分诊护士的工作效率。

【评价】

对于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标的应用来说,护士操作的灵活性会更高,它并没有限定患者在就诊前可能会等待的时间。护士对于非危急的患者,除了对病情的评估,还可以根据患者需要的医疗资源进行评估。在急诊就诊中出现了病情变化或患者情况较复杂的时候,护士用起来更有操作性。

(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