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
【概述】
从1986 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便开始倡导健康促进,并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健康促进行动策略来激发人民群众广泛关注,逐步提高参与度。其根本原则在于要积极发展个人资源来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提高个体及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指引领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增进安宁、幸福及实现健康潜能的行为,即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健康与安宁幸福的目的所采取的任何活动。1987 年,Walker 等人提出了影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或行为的决定因素为认知—知觉因素 (如健康概念、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及自觉健康状态等)和修正因素 (人口学特征等)两大类,进而编制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由6 个因子构成,包含48个条目。1995 年,Walker 等人设计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第二版(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HPLP-Ⅱ是HPLP的修订版本,应用更为广泛。为了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该量表被翻译成多种不同语言。国内大部分研究未经任何修订,直接采用英文翻译版,主要用于评价护理人员及预防相关领域。中文版HPLP-Ⅱ由我国学者曹文君修订,验证了52条目的HPLP-Ⅱ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人群,编制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修订版HPLP-Ⅱ(R),修订后的量表仍然符合健康促进模式框架下预设的6 个因子结构。
【适用范围】
HPLP-Ⅱ适用于所有人群健康促进行为的测量。
【评分内容】
HPLP-Ⅱ由52个条目构成,仍为6个因子结构,即体育运动( Physical Activity,PA)、健康责任( Health Responsibility,HR)、压力管理( Stress Management,SM)、营养(Nutrition,N)、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IR)和精神成长( Spiritual Growth,SG)(见表1-1-8)。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在52个条目中展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选择相应的频度。该量表采用4 级评分:从不——1分,偶尔——2分,经常——3分,总是——4分。最后得分为条目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越好。最低分为52 分,最高分为208分。
表1-1-8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第二版(HPLP-Ⅱ)
续表
续表
【应用现状】
国内外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护士群体、体检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社区老年人等人群。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近年来,HPLP-Ⅱ广泛用于对多个领域、多种群体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测量。
【评价】
HPLP-Ⅱ已被多个国家护理实践与研究所使用,通过了解调查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利于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来引导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们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应用举例】
为了做好市民的健康自我管理工作,同时了解已加入健康管理小组市民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尉晓霞等人在上海全市的16个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07 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调查总人数为1 582 人。结果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评分为(157.68±25.59)分。6 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自我实现(26.76±5.24)分、人际关系(28.67±4.71)分、体育运动(22.90±4.98)分、健康职责(27.42±5.18)分、营养(28.69±4.46)分、压力处理(23.85±4.42)分。此外,年龄、性别、健康情况、参加管理小组时间、朋友支持和社区支持这6项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为应不断加强社区活动,将健康自我管理活动不断向多元化、规范化推进,公众的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意识要加强,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促进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