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概述】
1974 年,美国学者Cullen 基于57 项治疗程序提出了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TISS)来评估重症监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帮助量化护理工作量。TISS最初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工具,但在临床运用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用作评估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及指导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
TISS共57 项,主要通过计算24 小时内护理活动来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计算护理人员工作量,调整护士配置。这是根据患者所需要采取的监测、治疗、护理和诊断性措施进行评分的一种方法。TISS在一般护理人力资源测算中运用较少,主要使用对象为重症监护室接受多项治疗干预的患者。1983 年TISS扩展到76项,1996 年又简化为28项。1989年TISS被引进我国,用于评价重症监护室的治疗效果,之后又被广泛用于评价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并且许多评价护理工作的评分系统都是在TISS-28的基础上制定的。TISS与直接护理时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可以量化护理人员的工作,能较为科学、客观和有效地反映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量,并预测每名患者的护理需求,动态观察工作量的变化规律,预见性地进行弹性排班,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但TISS应用于评估护理工作量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操作性差,某些项目有多种解释;耗时长;TISS所列条目只包括42.7% 的护理工作时间,只能反映出部分患者需求的直接护理及他们对护理的依赖;且评分多数以治疗活动为中心,没有及时反映与治疗无直接相关的护理活动;条目里没有充分包括重症监护室护理活动,如业务和行政管理等其他日常护理活动。本节主要介绍TISS衍生的TISS-76 和TISS-28。
【适用范围】
TISS-76和TISS-28均适用于所有的住院患者,但多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量的测量。
【评分内容】
TISS-76通过量化24小时内的医疗活动来测量护理工作强度,76项治疗任务分别赋予1~4 的分值(见表1-2-1),76项治疗任务分值的总和即为总得分,每天同一时间评估或患者入院24 小时内评估患者TISS-76 得分,用每天的分值测量护士的工作量(表1-2-2)。
TISS-28 主要包括基础护理、通气支持、心血管支持、肾脏支持、神经系统支持、代谢支持、特殊干预7 个评估项目构成的28项护理操作,每个项目又由一个或几个治疗护理措施组成(见表1-2-3)。将患者实际治疗项目输入TISS-28内,得出相应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所需治疗护理措施越多,并根据工作负荷程度换算为1~8分值,总分88分,28项治疗任务分值的总和即为TISS-28的最后得分。分数越高,患者疾病程度越严重,护理工作量就越大,需要护士人数就越多。
表1-2-1 TISS-76
续表
续表
表1-2-2 TISS-76 得分分级
表1-2-3 TISS-28
续表
【应用现状】
TISS目前主要应用于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科室总体及不同时间段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
TISS具有可操作性强,评估消耗的时间较短,所得的数据客观、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等特点,在危重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护理工作量的评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同时也为依据护理工作量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可量化的客观指标。但TISS反映的是患者直接性的治疗护理需求,而非直接性的护理工作量无法计算在内,需要在工作中继续改进和完善。
【应用举例】
庄丽娟等人随机选取重症监护室5 周内收治的患者共133 例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TISS-28评分和护理工时测量,通过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建立TISS-28评分和直接护理工时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公式建立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与TISS-28评分的数学模型,为合理、有效地配置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结果显示,TISS-28评分越高,患者所需直接护理工时越多;直接护理工时与TISS-28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1,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为建立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与TISS-28评分的数学模型可有效、简单、快速地预测重症监护室所需护理人员数量。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