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力指数量表
【概述】
从人力资源管理学来讲,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其是否称职。它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解决和应对劳动任务的一种总体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赫尔辛基职业卫生研究所就已研究“职业与衰老”方面的课题,根据对芬兰职业人群进行纵断面和横断面调查而确立了保持和提高老龄(45岁以上)职业人群的工作能力这个概念。通过对不同职业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研究及对大量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总结,芬兰国家职业卫生研究所提出了一个评价工作能力的实用且有效的综合方法——工作能力指数(Work Ability Index,WAI),它是评估某一个体或群体性职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的综合劳动能力的一种全新工具。经验证,工作能力指数能反映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准确性,同时对劳动者工作能力状况判断与实地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工作能力指数量表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继续胜任其工作的一种调查测试工具,调查时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对一系列有关工作的体力和脑力要求、本人健康及心理资源状况填写问卷,然后在卫生医护人员与其交谈过程中,对填写不完善处进行补遗,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判断、分级。1994年,我国学者马来记等人将工作能力指数量表引入译出后,已被广为使用。本节主要介绍马来记编译的工作能力指数量表。
【适用范围】
工作能力指数量表适用于劳动者个体及职业卫生工作中的群体调查研究。
【评分内容】
工作能力指数量表包括7个方面(见表1-1-14):①对目前工作能力的自我评价(0~10分);②自身身体状况对目前工作的体力和脑力要求的适应情况(2~10分);③自身目前的病伤情况(1~7分);④病伤对所从事工作的影响(1~6分);⑤一年内因病伤的缺勤天数(1~5 分);⑥对两年后工作能力的预测(1~7 分);⑦心理健康状况(1~4分)。工作能力指数量表的总得分为7~49分,其评分标准为:44~49分为“优”,指调查对象能很好地胜任所从事的工作;37~43分为“良”,指调查对象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28~36分为“中”,指调查对象工作能力有待提高;7~27 分为“差”,指调查对象不能胜任工作要求(见表1-1-15)。
表1-1-14 工作能力指数量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1-1-15 工作能力指数量表计算方法
续表
【应用现状】
我国对工作能力指数研究较晚,近年来多采用工作能力指数量表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如教师、医务工作者、舰员、驾驶员等。
【评价】
工作能力指数量表的构成考虑了劳动者体力和脑力、心理状态、疾病状态、工作需求等方面,测量方法简便易行,为研究职工工作能力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工具。
【应用举例】
为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情况与职业相关性的肌肉骨骼损伤,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任琳莉于2019年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几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260位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量表和工作能力指数量表两个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作能力级别护士的工作能力指数之间比较、不同工作能力级别的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生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最高的是工作能力差的护理人员。此外,不同分组的护士在工作能力级别、工作能力级别构成比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非患病组评分为“中”“差”的比例明显低于患病组。最终结论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处于中、良的状态,工作能力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