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量表
【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目前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根据Bandura 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思维、感觉和行动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自我效能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心理健康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而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一定是这样”的特定领域的概念。但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对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于是Ralf Schwarzer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开始编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目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 种语言,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由张建新和Ralf 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一年级大学生中推广应用。2001年王才康等人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折半信度为0.90,是十分可靠的量表。
【适用范围】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适用于大学生、中学生群体,也有文献提出可适用于护士。
【评分内容】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开始时有20个题项,后来改进为10个题项,内容涉及个体应对挫折或困难的自信程度(见表1-1-3)。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在合适的选项内画“√”。评分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完全不正确——1分,有点正确——2 分,多数正确——3 分,完全正确——4 分。得分越高,证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表1-1-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应用现状】
现多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测评,也可用于其他人群的调查研究,如护士、农村及城市的老年人、医学生等。
【评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题项少,操作简便,可广泛用于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测评和相关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实证测定中,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 5 0.91,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应用举例】
夏志春等人采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广东省48 家精神卫生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为(2.52±0.59)分。其中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护龄、职称、担任岗位、是否值夜班、所在病区是否要求留陪护。结论表明该省精神科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同特征的护理人员有明显差异。因此,作者提出针对不同特征的护士,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护士具有与工作相匹配的自我效能感。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