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活动评分量表
【概述】
1974 年,美国学者Cullen 基于57 项治疗程序提出了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TISS)来评估重症监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帮助量化护理工作量。TISS出现后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随着该量表的不断修订、完善,也相继衍生出其他量表,如TISS-6、TISS-28 和护理活动评估量表(Nursing Activity Score,NAS)等,其中NAS是TISS发展的最新版本量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为他评量表,23个条目评估所得分数为占24小时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总分表示24小时护士的工作量。护理活动评估量表最初应用于15个地区的99个重症监护室,经验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护理活动评估量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重的工作负荷、收集的人员数量不够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应用该量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所收集的数据客观真实性。此外,护理活动评估量表的产生是在国外文化背景下,其倡导的是8小时护理工作时间,而国内多数重症监护室都实行的是12小时工作时间,可能在一些条目上出现偏差。
【适用范围】
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可用于评估重症监护室中危重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问题及该类患者所需要的护理工作量。
【评分内容】
护理活动评估量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护理活动:监护与输液、卫生保健、活动与体位、患者与家属的支持、护理行政与管理,共23 个条目,与TISS-28的护理项目合并而成(见表1-2-4)。每一条按照其所花费的时间占护士一天工作时间的百分比,赋予相应的1~32 分来计算,各个条目相加总和即为总分,分值越高,说明工作量越大。总分177 分相当于1.8名护士24小时的工作量(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将护士一天的工作量看作100分)。
护理活动评估量表是通过测量护士与患者相关的护理操作过程的总数来决定每一个过程所需要护士的人数,即1 个给定的分值决定需要的护士人数。按照护理活动评估量表上的护理工作项目,将护士为一名患者所做的各项护理活动分值之和计为一名患者的总体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得分,所有患者的总得分之和即为当天总体工作量,再根据当天直接参与护理患者的护士数量计算平均护理工作量。将每天所有患者的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得分总和除以100,就得出每天所需要直接参与护理患者的理想护士人数。
表1-2-4 护理活动评分量表
续表
【应用现状】
由于国内护理工作与国外略有不同,相同的工作内容,在国内会需要更多的人力。例如在国内为患者翻身每次都要由至少两名护士共同完成,而在国外这些操作完全可以由机械来代替。此外,更换敷料、换药等在国内都不属于护士的工作职责范围。类似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商榷,需要修改其中部分内容以真正适用于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因此护理活动评分量表尚未广泛应用于国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评价】
护理活动评分量表是评估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将患者分类与护理的具体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护理工作量。其优点在于该量表不仅可以针对每一位患者所需要的护理工作量进行测量,还可以测量整个重症监护室或某一组患者所需要的护理工作量。这将有利于为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数据支撑。
【应用举例】
陈皎为了探讨在重症监护室使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结合分层管理的派班模式进行床位配给的效果,为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使用提供参考,在《基于护理活动评估量表结合分层管理的重症监护室派班模式的应用》 一文中,以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工作量评分工具结合护士的分层管理建立规则,以护理活动评分量表得分的高低匹配当班通过分层管理确定的各层护士,比较实施前后护士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为实施该模式派班后护士满意度由(93.79±10.83)分提升到(96.43±7.75)分,患者家属满意度由(94.48±6.93)分提高到(97.54±4.42)分。得出结论,基于护理活动评估量表结合分层管理的重症监护室派班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是可行的重症监护室人力资源使用方法。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