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

第七节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

【概述】

为了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意识和激动行为等级,Sessler 等于2002 年编制了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大量的研究表明,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无论患者是否进行机械通气,该量表都有很强的适用性。

【适用范围】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表适用于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成人患者进行镇静监测。

【评分内容】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分为10个镇静等级(见表3-3-7)。其中-3 至0级为轻度镇静水平,是临床上所期望的镇静水平;-4 至-5 级为过度镇静;1~4 级为镇静不足。为了防止复杂情况下产生评估偏差,该量表对镇静水平细化,并将言语刺激和身体刺激区分开来,临床护士只需要简单的观察、交流和刺激就能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

表3-3-7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

【应用现状】

目前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在重症患者中应用广泛,因此需要护士更为严谨地从评估频次、镇静目标值及个体化的镇静效果观察三个方面入手,以确保该量表的有效实施。但目前重症患者镇静过程中,医护人员使用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进行评估的频次存在较大区别。例如美国重症医学会指南要求每班护士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表至少完成4 次镇静评估(即2~3小时评估1 次),必要时可以增加评估次数。而国内的研究则侧重于在患者开始使用镇静药物或改变镇静药物治疗方案后的1小时内,每10~30分钟使用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评估1次患者的镇静状态,随后每小时再评估;达到镇静目标后,再动态评估。但是这种评估频次在各大医院实施的现状尚不清楚。

【评价】

有研究表明根据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表调整镇静药物及剂量,实现充分合理的镇静可有效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患者的救治成效有重要意义。

(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