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疲劳量表

第九节 共情疲劳量表

【概述】

共情疲劳也称同情疲劳,这一概念由护理教育者Joinson于1992年针对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出现倦怠情感导致专业能力失准这一情况提出。1995年学者Figley将其做进一步扩展并引入至助人者心理健康领域,作为更加确切恰当描述继发性或者二次创伤压力(STS)的代名词。Figley认为共情疲劳是助人群体因对受助对象提供帮助服务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助人者对经历过严重压力或者某种形式创伤的人提供服务后所表现出来的疲倦感、情绪低落、麻木、冷漠、幻灭感及无价值感。其症状表现主要分为3 个层面: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和人际关系症状。共情疲劳会导致助人群体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寻找能减轻共情疲劳的有效方法。Figley于1995年研发了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elf Test,CFST),包括倦怠、共情疲劳两个分量表。1996年,Figley和Stamm两位学者提出将“共情满意”这一内容加入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中,提出了三因素模型。经过修订,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总共包含65 个条目,分别有共情疲劳的23个条目、共情满意的26 个条目及职业倦怠的16个条目内容。2006 年,Adams、Boscarino 和Figley三人在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编制了共情疲劳简短量表。该量表具有有效、可靠、简洁的特点,同时能够对共情疲劳的核心维度进行测量。共情疲劳简短量表分为倦怠和二次创伤两个分量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内部信度、因素分析结果、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及对心理疾病良好的预测功能。在国内,陈华英等将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形成了中文版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职业倦怠、共情满意和继发性创伤应激3个维度内容,每一维度包含10个条目。2011年,李小琴等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和开放式调查,提出我国医务人员共情疲劳包括六个维度,即行为消极、精神紧张、情感淡漠、能力怀疑、热情丧失及斗志丧失,便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针对医护人员群体的同情心疲劳量表。该节主要介绍中文版的共情疲劳自我评估量表和共情疲劳简短量表。

【适用范围】

两个量表均适用于测量助人者的同情疲劳状况。

【评分内容】

共情疲劳自我评价量表共30个条目(见表1-1-12),包括3个维度,即共情满意(条目3、6、12、16、18、20、22、24、27、30)、职业倦怠(条目1、4、8、10、15、17、19、21、26、29)和继发性创伤应激(条目2、5、7、9、11、13、14、23、25、28)。评分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没有”到“总是有”分别计1~5 分,部分条目采用逆向计分法。3个维度的总分临界值分别为小于37分、大于27分和大于17分,其中轻度共情疲劳指任何一个维度总分超出临界值,中度共情疲劳指任何两个维度超出临界值,重度共情疲劳指3个维度均超出临界值。

表1-1-12 共情疲劳自我评价量表

续表

共情疲劳简短量表包括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两个因素(见表1-1-13),分别包含5 个题项和8个题项,采用从1 (从来没有)到10 (非常频繁)的10点Likert 计分法。所得分数越高表明个体患共情疲劳的风险越大。

表1-1-13 共情疲劳简短量表

【应用现状】

近年来共情疲劳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大部分研究者采用共情疲劳自我评价量表评估临床护理人员共情疲劳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采用一些措施进行干预研究等。

【评价】

王卫红研究表明共情疲劳自我评价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为我国护理管理者提供一种良好的测评工具,以便了解临床护士的心理状况,从而制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此外,共情疲劳简短量表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应用举例】

汪玲玲选取了几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3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共情疲劳简短量表、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RRS)、职业生涯成功量表(CSS)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生涯成功感是否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反刍思维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该研究共向调查对象发放1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结果表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共情疲劳与职业生涯成功感呈负相关性,与反刍思维呈正相关。反刍思维在共情疲劳与职业生涯成功感之间是有部分中介影响作用的,其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16。最后结论提示护理管理者要及时甄别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共情疲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积极采取内心疏导并缓解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与反刍思维,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成就感。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