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

第八节 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

【概述】

能力是指完成某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对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最早源于美国,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avid C.McClelland 于1973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测量能力而非智力》 ,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评方式——用能力测量代替传统的智力测评,这为后来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了20 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对能力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随后西方国家对能力的应用研究掀起了一阵狂潮,并据此建立了一系列的能力模型及测评量表。由于文化背景、认识角度的差异,护士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美国护理学者Benner 于1982年将护士能力初步定义为:在真实世界中,在各种纷繁变化的环境中,护士履行工作职责并取得令人满意结果的一种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英国护理学家Cowan综合了所有护士能力概念后于2005 年提出了整体化护士能力概念,认为护士能力是客观行为与心理架构的整体化概念,是护理实践过程中所应用知识、技能、价值、态度和绩效等因素的结合。

长久以来,护理专家努力尝试开发一种能够有效、全方位评估护士能力的工具。对这一工具的要求是能在背景和个体多样性方面具有可操控性,评估内容不仅要包括人际关系,还需涵盖领导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便护士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全面呈现出来。美国护理学家Schiwirian 于1978年编制了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The Six Dimension Scale of Nursing Performance,简称6-D量表),从计划与评估能力、领导能力、教学与合作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重症监护能力这六个方面对护士的胜任力进行评价。数年来,6-D量表经实践验证,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管理领域是唯一被反复有效应用的量表,同时具有较为可靠的信度、效度。但该量表仍存在一定局限,如测量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方面,单从护理行为的角度出发,且适用的调查对象为即将毕业和刚毕业的护理人员,对于其他工作年资及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护理人员胜任力的区分敏感性则不高。对比国外,国内对于护理人员能力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未形成规范、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及可供参考的、可行的能力标准。2011年,我国学者刘国云等人引入并编译了6-D量表,并对该量表进行了跨文化调试。后来研究显示这一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及结构效度,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临床护士的能力测评。本节主要介绍刘国云等人编译的中文版6-D量表。

【适用范围】

6-D量表适用于评价临床护士能力水平。

【评分内容】

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工作真实评价,选择最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选项(见表1-1-11)。

表1-1-11 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 6-D 量表)

续表

【应用现状】

近年来研究者多采用6-D量表,通过自评和护士长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测评新进护士的护理能力,但其他的相关研究较少。

【评价】

经刘国云等调试研究,中文版6-D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一致性信度及分半信度,简单易行,适合在我国国内护士群体中进行大规模施测,用以评价临床护士能力。

【应用举例】

陈美榕将新进重症监护室的41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6-D量表在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优化岗前培训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于新进护士护理能力的院科两级规范化培训,成功通过考核的护士才能独立上岗。在培训前及培训3个月结束后通过发放6-D量表,采用自评及护士长他评结合法,观察新进护士护理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为经过培训,重症监护室新进护士6-D量表总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培训后新进护士的领导能力、危重患者监护、教学与合作、计划评估及沟通交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六个维度的自评及他评总得分表明,新进护士在领导能力、危重患者监护、教学与合作、计划评估及沟通交流、专业维度和总分的自评得分均明显高于护士长的他评得分。最后得出结论采用6-D量表能够对新进护士的培训进行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且新进护士通过上岗前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学习,有利于迅速帮助其适应临床工作,提高其护理能力。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