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合理用药概述

6.5.1 合理用药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全球有七分之一的患者不是死于自然固有的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合理用药专家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随着药学学科的发展,国际药学界的专家赋予合理用药更科学、完整的定义: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品。安全、有效强调以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益,经济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取得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适当是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给药途径,给适当的患者,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合理用药涉及面广,工作比较复杂。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药物品种不断增加,药物作为医疗中的重要手段,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并未随药品的增加而提高,如药品浪费、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等,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增加了人类生存空间日益匮乏的资源负担。目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合理用药工作,原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推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011年4月18日,原卫生部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2012年3月5日,原卫生部下发了《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2年8月1日,原卫生部发布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合理用药涉及医疗卫生大环境的综合治理,依赖于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受到与用药有关各方面人员的道德情操、行为动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当前,合理用药作为临床用药管理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医院药事管理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

知识链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