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学家呢?我们从他的心理科学观谈起。他的心理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学同哲学的关系、心理学同生理学的关系以及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从这样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冯特对心理学的基本看法。

在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冯特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认为,传统心理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思辨的产物,对于一门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学科来说,这种思辨的产物几乎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冯特并不想割断心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因为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哲学的强烈影响,许多有关人类内部经验的研究最初都产生于哲学的领域。哲学在人类的感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的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作为经验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之前,哲学家已经付出各种努力,力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心理学的经验研究不能割断哲学的历史。但是,相比较而言,心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其立场和方法有了急剧的改变。哲学的立场是思辨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而心理学的立场是经验的,方法是实验的。因此,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考虑到心理学同哲学的历史联系,也考虑到心理学家生存的需要(因为在当时的德国没有设立心理学教授的岗位,如果不占有哲学的教席,心理学家将无处可去),冯特尽管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科学,但并不主张心理学学科与哲学的彻底分离。有一件史实可以说明冯特的态度。1913年,德国一些大学的哲学教授联名上书联邦政府,要求把心理学家从哲学系中分离出去。这些哲学教授认为,心理学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其研究的内容已经同哲学没有多少实质的联系,因此,让从事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占有哲学的教席是不适当的,心理学应该独立出去,不要占有哲学教授的岗位。对这样一件事,冯特的反应是强烈的。从心理学家生存的需要出发,他认为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是相对独立于哲学的,但是考虑到心理学同哲学的历史联系,也考虑到心理学与哲学之间的依赖关系,心理学与哲学不可割裂,心理学家也不应离开哲学教席。在1913年出版的《为生存而奋斗的心理学》的小册子中,冯特清楚地表明了上述观点。

在心理学同生理学的关系方面,冯特认为生理学的研究给了心理学许多启发,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为心理学所应用。但是,冯特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他认为心理学并非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尽管我们可以从神经系统的生理学与解剖学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但是这决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惟一途径。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性质与规律。我们无法从生理活动中发现对心理现象的解释。

冯特出身于医学和生理学,在创建心理学之前,他一直从事心理学的研究。他也把他的心理学叫做“生理心理学”。但是,冯特却没有陷入“生理学化”或“生理还原论”的泥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冯特在心身关系的问题上持“心身平行论”的观点。所谓心身平行论是有关生理和心理平行运作,却互不影响的一种学说。根据这种观点,身体和心理,或者说生理和心理就像两座走时精确的时钟,尽管两者精确一致,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冯特接受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的产物,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因果系列。虽然心理过程总伴随着生理过程,但是心理过程并不依赖于生理过程,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但是冯特在他的实验室中却无法贯彻他的心身平行论。因为如果认为心身是平行的,是两个独立的因果系列,那么刺激身体怎样能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呢?假如刺激导致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心理过程的变化,那么怎么用实验法来研究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呢?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心身平行论的观点是行不通的。这一点是冯特理论体系中的矛盾。

冯特把他所创建的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科学。他不反对应用研究,但认为应用研究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发展成熟之后的事。所以,在他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感觉、知觉的性质和特征,对于儿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仅仅给予了极少的注意。冯特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正常人的一般心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冯特研究的是普通心理学或基础心理学。尽管他不反对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例如,他赞成把语词联想技术应用于精神诊断,但冯特认为那不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作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应该只关注意识经验的自身,而不考虑意识经验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