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偶然失明与先天失明

§4 偶然失明与先天失明

触觉的正常发展在视觉的正常之后,因此,触觉用于空间测量的标准是从视知觉获得的,而根本不是或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来自四肢的运动感觉。基于这一原因,触觉反射的机制和它的发展定律将不具有视觉发展中反射机制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它们的影响必然被缩小到这样一种程度,即由于视觉的优势地位,其影响被破坏了。

但是这种破坏仅仅是部分的。每一种抵抗视觉影响的力量都可以促进触觉的独立,有助于它发展到一种在通常条件下从没有达到过的程度。偶然失明(accidental blindness)向我们显示出这方面惊人的变化:肌肉变得更敏感,最小的触觉刺激可以唤起一些运动,因而使得外部客体与皮肤不同的部分相接触,特别是与最敏感的部分相接触。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即在先天失明(congenital blindness)的条件下,视觉的主导影响从心理发展的一开始就不存在,触觉器官运动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先天性失明的人不得不从触觉的洞察中建构他们的整个空间世界。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令人惊叹。那种在正常生命中处于较低水平的感觉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至于辨别的精细性至少可与间接视觉,即视网膜外侧部分的视觉的精细度相媲美。皮肤仅仅在一个方面必然不如眼睛,即皮肤需要与它的外界印象直接接触。

那么,先天失明的人是怎样获得空间距离,或空间上扩展的物体的观念呢?供他们使用的只有来自皮肤的压力感觉和来自探索的四肢的运动感觉。他们必须从这些感觉中建构他们的空间知觉。我们明显可以像在视知觉那里一样,从两种感觉系列的联想中去发现这种建构的途径。这两个感觉系列的联想是通过反射机制的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在盲人那里,反射机制的协同作用必定要比在正常视力的人那里需要更为完善的发展。首先,每一肢体与皮肤某些确定的区域建立反射联结,因而感觉的部位差异与一定的运动感觉建立联系。因此,对于皮肤的每一个这样的区域来说,存在着一个中心点(尽管这个中心点是可变的),邻近的感觉都以这个中心点为参照。其次,皮肤的每一单独的区域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因此,通过原来互异的感觉系统的联结,整个的皮肤感觉形成一个单一的系统。每当单独的肢体与其他肢体相互接触,这种相互联结就必然倾向于得以实现。因为以这种方式,才可以获得单独的触觉器官和它们的感觉中心之间距离的某种测量标准,尽管这种测量标准是多么的不完善。

这种发展过程无疑比视觉训练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视觉训练仅仅需要一个单一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但是在这里,就需要大量的依次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之所以具有结合成一个共同效应的能力,是因为它们具有类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对于视觉来说产生空间知觉的过程对于触觉则需要重复许多次。就像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以黄斑固着在我们希望清晰知觉的事物那样,盲人不得不通过皮肤各部分感受性的巨大差异,利用这些皮肤的知觉去作出精细的辨别。具有这种卓越能力的触觉器官是手。盲人总是不断地练习手的触摸,更多的是手的运动。当然,单单触觉明显不能满足于空间关系的精确知觉。原因是,如果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不是精确地处在同一平面,皮肤压力感觉就无法对它们作出任何描述。因此,盲人手的轻微的触觉运动,特别是手指是非常活跃的,这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为精确地知觉物体的空间属性,这部分是通过具有精细辨别能力的触觉器官与物体的依次接触完成的,部分是通过压力感觉和运动感觉的持续联结而完成的。但是我们总是会发现,盲人甚至不能像我们通过视知觉获得最为复杂图形的那样的速度去感知颇为简单的空间关系。他们的触觉和运动感觉不得不从各个部分一点一点地建构客体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