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正后像与负后像

§2 正后像与负后像

如果我们产生一个音调(例如通过击打琴弦或音叉),然后突然制止发声体的振动,音调感觉立刻就消失了。即使音调感觉实际上比刺激长一点,这一后效持续的时间通常由于太短而没有被我们注意到。光和色彩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你们知道,如果以中等速度旋转摇动一个火红的燃屑,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火圈。这一现象证明,至少燃屑在运行中的任何一点转一圈再返回到同一位置的这段时间里,眼睛中光的印象是持续存在的。如果我们用眼睛凝视一个发光的物体,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突然闭上眼睛,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光觉后效的更为精确的知识。在黑暗的视野里,我们看到类似于那个物体的后像,但是这个后像在光和色彩的性质上逐渐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开始时,它同外部对象极为相像,然后它的强度逐渐消退,再过一会儿,它的性质向着原先相反的方向产生变化。如果凝视的物体是白色的,后像变成黑色,即变得比后像出现的阴暗视野更黑暗一些;如果物体是黑色的,则后像变成白色,即比视觉周围的视野更明亮一些。最后,如果印象是彩色的,则后像着互补色:物体是红色的,它就带有点绿色;物体是绿色的,它就带点红色。因此,在后像的第一阶段,后像被称为“正的”或“同色的”;在后一阶段则被称为“负的”或“互补的”。两种现象,特别是持续时间更长的互补的后像,如果凝视的物体特别明亮,都可以被肉眼观察到。例如,如果你瞥一眼落日,然后看路面或灰色的墙面,在你凝视的地方,你会看到一个太阳圆盘般的绿色后像。

首先,后像现象证明,视网膜中的刺激作用过程要超过外部刺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长度往往有几秒钟。但是,这种现象也证明,在刺激作用的直接持续阶段以后,即正后像之后,尾随着感觉器官相反状态出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明亮的物体在后像中变得阴暗,阴暗的变成明亮的,而在每一种一般的色彩那里,后像则成为它的互补色。采用视网膜局部疲劳这一假设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解释互补的后像这种现象。例如,如果在视网膜的某个特殊的地方对红色的感受性衰竭了,在那个位置,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白色,仿佛没有红色的射线影响它。换句话说,既然从白色中去除红色就会产生绿色,一个红色的物体就会在疲劳的视网膜上留下发绿的后像。这种互补的后像的性质可以因后像与背景的对比而得到加强。这一点对于上面提及的事例特别有效。在那些事例中,白色和黑色物体的后像是在阴暗的视野上被观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