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获得性本能
我们目前所能阐释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本能,以及在缺乏明确个体影响的情况下可能得不到发展的本能,被称为获得性本能。你们可以从已经说过的那些内容中看到,所有这些本能和这些本能中的一种——从熟练的钢琴家本能的手指运动到建造庇护所和穿衣服以防御天寒的本能——都取决于两种条件:一种是生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前者存在于我们神经组织的特性之中,这些神经组织逐渐使复杂的随意活动机械化;后者存在于模仿冲动的动作之中,这种模仿冲动对于生活在任何社会中的所有动物可能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人类身上,它特别有力。这种冲动本身就是一种本能;通常,模仿运动是冲动性的而不是意志性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很多其他本能的源头,尤其是那些通过社会生活方式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本能。从这些评论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两个条件中的第一个将是有效的,即使第二个条件不存在。这是就严格意义上的获得性本能而言——例如,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体实践的一种结果而发展起来的本能,诸如熟练的钢琴家的本能的手指运动。这些纯粹是心理实践问题;所以,不难理解这些运动有时会变成反射性的。对这种特殊情形比较适合的假设,将是我们上面回顾过的对本能的说明中的第四种说明——即从智力转化为反射活动。我之所以说“比较”(most nearly),是由于“智力活动”的表达在当前的事例中是不允许的,更不要说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上下文情境中。在大多数情形中,根本不涉及任何智力活动,而只涉及联想;而且在任何情形中,在智力活动变得机械化之前,它必须还原为联想。钢琴演奏者必须首先在印刷的音符和触觉运动之间形成稳固的联想,但这种联想逐渐摆脱意识的控制,而这些运动的相互联结就变成纯粹机械化的了。
第二种条件的操作,即朝向模仿的心理冲动可以在社会本能的情形中看到——经常与生理因素相结合。根植于模仿冲动中的事实是这样的:通常,产生于心理动机的任何活动在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中激起一种类似于代理人本身体验过的情绪。而情绪的类似性意味着在其外部表达中的类似性。模仿冲动的最简单表现将在不同形式的强烈情绪表达中发现。一位演讲者的富有感情的手势在其观众的不随意运动中得到反应。当我们注视一张面目可憎或悲伤的面孔时,我们自己的容貌特征就会有一种投射以与那张面孔的表情保持一致。在所有这些情形中,模仿运动是纯粹本能的。另一方面,如果呈现的陌生东西是一种能部分唤起我们的意志活动的东西,本能反应就会转化为某种比较简单的活动形式。这可以在所有人类的社会性本能中看到,在此,本能的范围与习俗的范围相联结。此处所说的现象是一种如此混合和复杂的现象以至于其本能要素经常被完全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