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的哲学期待

§1 心理学哲学期待

我们看到,即使在今天,心理学也显示出较之其他任何一门经验科学都更为明显的哲学体系冲突的痕迹。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为这种哲学的影响而后悔,因为它已经成为客观、公平考察心理生活的主要障碍。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科学产生于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即使在现今的科学理论中,我们仍然能辨别出自然哲学的这种影响。考虑到心理学面临的问题,哲学对心理学的这种更为深层次、更持久的影响就可以理解了。心理学必须研究我们称之为“内部经验”的东西,即我们自己的感觉、情感,我们的思维和意志,它同外部经验对象是对立的,外部经验对象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并非从外表上看到的人本身,而是人自身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讨论的无论其他什么问题,如动物的心理活动、源于心灵本性的相似而产生的人类共同观念和行动、个体或社会的心理成就等等,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涉及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同样也是哲学的问题。在作为经验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之前很久,哲学已经付出各种努力,力图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今日的心理学既不希望否认哲学在研究这些问题方面的权利,也不打算反驳哲学和心理学问题的紧密联系。但是,在某些方面,它的立场有了急剧的改变。它拒绝在任何意义上视心理学的研究依赖于过去形而上学的结论。我们宁愿颠倒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就像很久以前经验的自然科学颠倒它同自然哲学的关系那样——即自然科学拒绝了所有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辨。心理学不应该建立在哲学的假设上,相反,我们需要的哲学是:在其每一个步骤上它都给予心理的、科学的和经验的事实以足够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它的思辨才具有了价值。

因此,在随后的讲座里,我们的原则是远离哲学体系的纠纷。但是,由于我们时代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受到哲学传统的影响,而这种哲学已经具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同时,由于未分化的哲学为了安排和处理心理生活事实而提出了一些概念和一般观念,这些概念和一般观念已经成为普遍的教育意识,并且一直阻碍着人们对事物的无偏见考察,因而我们有义务描绘我们倡导的观点和立场,并为我们所倡导的观点和立场提供理由。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简短地回顾心理学产生之前的哲学的历史。

反省思维产生之初,人们把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看得比对观念、思维和情感、意志的内部体验更为重要,因而最早的心理学是唯物主义:心灵是空气,或者是火,或者是以太(ether)。在人们对其进行去物质化(dematerialise)的过程中,无论它变得多么稀薄,它总是具有某种物质的形式。在希腊人中,柏拉图是将心灵和身体分开的第一人。他把心灵看成是身体的统治原则。心身的分离为后来的片面二元论铺平了道路,这种二元论视可感知的存在为遮蔽和污秽纯洁心灵之事物。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的天赋与敏锐的观察相结合,视心灵为激活物质、给物质以生命力的原则,试图调和物质和心灵的对立。在各种形式的动物中,从人类在运动和休息时的表现中,甚至在成长和营养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心灵力量的直接作用。在他的结论中,亚里士多德概括道:心灵乃是所有有机形式的创造者,因为心灵对物质的作用就像雕刻家对大理石。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生命和心灵作用是同一术语;在他的理论中,甚至植物的世界也被赋予灵性。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比他的任何先驱都更深入地探讨了心理体验的事实。他出版了讨论心灵的专著,这还是第一次把心理学当成一门独立学科。在那本著作中,他清楚地划分了基本的心理活动;同时,在他那个时代的知识许可的范围内,他也开始探讨了这些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

中世纪时期,亚里士多德式的心理学,特别是他有关心灵是生命的原则的基本命题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的现代时期的开始,心理学像其他领域一样回归到了柏拉图主义。同回归柏拉图主义结合在一起而取代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另外一个影响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随之而来的机械形而上学。这些影响造成的结果是导致了两个心理学学派的起源。这两个学派直到今日仍然争吵不休,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在这两种观点的发展中一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家,同样也是哲学家的笛卡儿站在与亚里士多德对立的立场上,把心灵定义为独一无二的思维实在,像柏拉图那样,他把心灵视为可以脱离身体的原初存在。正因为如此,心灵可以以永恒的方式获得那些超越感觉经验界限的思想观念。笛卡儿认为心灵本身是非空间的,它在大脑中的某个点上同躯体相互联系,在那个点上受到外部世界过程的影响,反过来,也对躯体施加影响。

唯灵论后来的发展并没有真正超越笛卡儿观点的局限。当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曾经把所有的实在看成是心灵力量的上升系列,莱布尼兹也曾尝试以一种更为一般的原则替代笛卡儿式的心灵实在,这种观点再一次接近亚里士多德的心灵概念。但是,莱布尼兹的后继者沃尔夫(Wolff,C)却回归到笛卡儿的二元论。沃尔夫是所谓的心理官能(mental faculty)理论的创立者。他的理论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心理学。以一种对心理过程的肤浅分类为基础,这一理论是根据一些一般的观念,如记忆、想象、感知和理解等而展开的,它们被视为心灵的基本的、简单的力量。赫尔巴特——我们这个时代最敏锐的思想家之一,后来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了官能理论的空洞性。同时,赫尔巴特也是始于笛卡儿的唯灵论的最后一位伟大代表。而赫尔巴特之后的康德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如费希纳、谢林和黑格尔等人的著作,则应属于不同的思想范畴。在赫尔巴特那里,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个简单的心灵实在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笛卡儿引入心理学的,但是却被推到了一个极端的逻辑结论,而同时又被莱布尼兹单子论的第一原理所矫正。作为思辨心理学的最后的代表的赫尔巴特一直坚持他的这一观点,以至于下述观点变得十分清楚,即:从简单的心灵概念中决不可能衍生出任何心理生活的事实,任何从心灵,以及从心灵与其他不同或类似于它的实在的关系中衍生出心理生活事实的观点注定是徒劳无益、没有结果的。赫尔巴特具有以独特的方式分析主观知觉的能力,考虑一下,如果他不曾花费他智慧中最精华的部分用于思考纯属虚构的观念化机制,他的工作对心理学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但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使他必然走上这条道路。而且,恰恰因为他把简单心灵实在的概念导向了它的逻辑结论,除了它的积极方面外,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心理学的消极方面看成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唯灵论的贫瘠特征。在赫尔巴特的著作中所有那些永恒的东西都是由于他具有对心理事实精确观察的能力;而所有那些站不住脚的、错误的东西皆源于他的形而上学的心灵概念及其他不得不确立的辅助性的假设。所以,这位伟大的心灵论者的成就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撇开那些他碰到的矛盾不说,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心理学来说绝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简单心灵实在的概念是心理现象的分析所无法达到的,它是由外部强加给心理现象的。为了确保灵魂的先在和永恒性,也为了(在次一级上)以最直接的方式同复杂是以简单为先决条件的逻辑原理相一致,似乎有必要假设一个不可摧毁的,因而也是绝对简单和不可改变的心灵原子(mind-atom)。心理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调和自身与这种观点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