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同时联想理论

§4 同时联想理论

因此,同化过程始终是一种复合过程,在任何一种特定情况中,它都是由不可计数的基本联结过程构成的。现在,我们可以询问这些过程的基本特征——不可分解的和基本的联结过程的特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再次从那些以感官印象为出发点的同化情形开始,因为它们为确定这些现象的条件提供了最好的材料。毫无疑问,在每一同化情形中,总是有两种联结过程并肩进行,无论这是正常的并为感知觉所接受,还是错觉并指涉着对感官印象的错误理解。首先,感官印象唤起了先前类似的感觉。其次,通过这些感觉的中介唤起了并未包含在特定印象中的其他观念要素,但是,这些观念要素在其他场合还是与感官印象相联结的。当你观看一个立体物时,首先发生的事情是,某种特定的轮廓对应于那些在先前知觉中已知的某种物质客体的轮廓。但是,这些一致的要素自身对提示三维物体的实际映像是完全不合适的。必须进一步唤起在实际图像中并未出现的要素,并把它们与先前观念中一致的部分联结起来,此时必须完成作为某个特定事物的映像。当我们正确地读出一个印错的单词时,主要的线索是在印错的单词中有一些没有印错的字母,它们唤起了对应于同样字母的记忆表象,而这些再次在心理上唤起了早先知觉中与它们具有视觉联结的字母,然后就提供了这个单词的正确图像。所以,印象中的干扰要素被再现的观念所遮蔽。

比较陈旧的联想学说,例如相继联想,把联想区分为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在第一种形式中,一种被激发的观念与激发它的观念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在第二种形式中,一种观念在某个时间或其他时间与激发它的观念存在着时空联结。如果我们把这些术语用于同时联想,我们显然可以把上面所命名的第二种同化活动称为接近联想。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把第一种活动还原为相似联想。当两个物体的某些特征一致而其他特征不同时,这两个物体是相似的。现在,如果一种印象与另一种印象多少有些不同,要使一种印象直接地唤起另一种印象记忆似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它只能唤起与其本身相似的记忆表象。当然,在这些相似的要素激发以后,有可能引起其他不相似要素的再现,只要这些要素在先前的观念中与相似的要素相联结。换句话说,相似联想总是指向类似联想与接近联想的统一。印错的单词通过一致字母的类似联想唤起了正确的印象,同时也唤起了接近联想,接近联想采用了正确的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先前所看到过的单词图像,而不是在实际印象中所提供的。这种复合过程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相似联想,因为印错的单词和正确的观念化的单词是相似的而不是一样的。这与立体观念刚好是相同的。引起这种提示的轮廓唤起了类似联想,它马上被接近联想所补充,而接近联想部分地充实了合成的观念,部分地通过压抑和干扰印象中的要素而改正它。因为没有两种观念是绝对相像的,因此必须反对这种观点,即我们的类似联想自身并不比相似联想更好。但事实上,我们在此并不关心完整观念之间的联想,我们所关心的是观念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结。两种观念之间的绝对相似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在每一类似联想上立即就有很多接近联想附着,最终的结果究竟是“相似”联想还是“接近”联想,是根据这种基本过程中哪一过程占优势而确定的。除了相似的联结和时空上接近的联结这两种基本过程外,我们不能发现任何其他的基本过程。它们中的每一种必须在每一具体的联想中表现出来。如果一种观念与所具有的要素和先前的观念有共同之处,那么这种观念只能唤起一种早期的观念。而且,由于再现的观念既包含不相似的成分也包含相似的成分,因此相似性联结意味着接近联结的形成。你可以看到,要素的相似性是直接有效的。如果一种新的印象中所包含的要素类似于那些在先前印象中所包含的要素,那么这些要素将从其余要素中分离出来,通过重复而变得更加熟悉,并且将在意识中占据优势地位。接近性只是中介的有效,它通过唤起与先前激发的观念有相似组成成分的外在联结的其他要素而起作用。

鉴于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基本差异,按照与说类似联结同样的意义去说接近联结是否正确呢?当一种特定的印象唤起部分要素属于这种印象而部分要素实际上并不存在于这种印象但与先前知觉中与它联结的要素组成的观念时,我们在谈论这些不相似的组成成分的联结过程时,就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相应的兴奋必须由印象所提供的一种冲动来建立。但是,从印象直接进入同化物的要素看来几乎不需要指望联想过程中的任何东西:它们是由外部感官刺激直接提供的,并且更有可能呈现为一种联结过程起源的条件而非结果。换句话说,同化过程不完全涉及由接近性所指的联想吗?

尽管试图在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肯定性的回答,但是,稍作进一步的考虑就会使我们相信这样一种答案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从印象进入同化物的要素在它们的第二次联结中与它们在第一次联结中并不相同,所以“进入”这个词指的是我们把结果与其组成成分进行比较,而不是指实际的过程。“通过”这个词包含以两种不同方向进行的中介过程的活动。首先,一种印象的要素进入复合的观念中是正确的,正如我们从经验中得知的那样,这是通过它们经常在先前的印象中出现而形成的。对此的惟一解释是,相应的兴奋是由先前的印象活动中所保留的倾向而得到加强的。当然,这种加强将直接与当前的印象联结。没有必要假设新观念的组成成分与某个先前观念的组成成分相联结,就像那些心理学家把观念作为永久的实体那样,这样的假设和做法当然是有问题的。简单地说,某种兴奋的更大频率暗示着把更高的强度值归结为任何一种影响我们的东西。而且由此而引出的是,最终的结果并不简单地归因于印象,而是归因于印象与先前兴奋后效的联结。其次,一种印象的要素进入同化物意味着另一过程的出现,这一过程的方向刚好与前一过程的方向相反——这是包含在印象中的要素的消失过程,但是却被其他新的、不相容的、由接近性所唤起的要素所代替。这就是说,相似的要素绝不意味着在它们被“通过”以后才出现。它们部分地被先前的训练强化、部分地被削弱,或至少由于抑制的影响而与原来的联结中断了。所有这些进一步表明类似联想与接近联想一样,是许多不同过程的真实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决定过程在两种情形中基本上是不同的。用最好的最简短的术语来表示这种差异可能就是上面所用到的那些:类似联想是直接的,接近联想是中介的。